善法堂前探浅深,寒涛平地涌千寻。
探竿靠壁出门去,也是贫儿拾得金。
【注释】
善法堂:即善法寺,位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
善法堂前探浅深,寒涛平地涌千寻:善法堂前水势深浅不一,平地涌起一层层波澜。
探竿靠壁出门去,也是贫儿拾得金:用一根竹竿试探水深,然后走出门去,就像贫穷的小孩捡到了金子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善法寺门前的水势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诗人以“贫儿拾得金”为喻,写出了善法寺门前水势的险恶。
善法堂前探浅深,寒涛平地涌千寻。
探竿靠壁出门去,也是贫儿拾得金。
【注释】
善法堂:即善法寺,位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
善法堂前探浅深,寒涛平地涌千寻:善法堂前水势深浅不一,平地涌起一层层波澜。
探竿靠壁出门去,也是贫儿拾得金:用一根竹竿试探水深,然后走出门去,就像贫穷的小孩捡到了金子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善法寺门前的水势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诗人以“贫儿拾得金”为喻,写出了善法寺门前水势的险恶。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第一句:“昭昭”形容眼睛明亮,“心目”指内心世界。“色尘里”是说眼睛所见的世界都是尘世的表象。 - 第二句:“晃晃”形容光芒四射,照耀四方,“色尘心目间”指的是心灵所感受的世界,也是尘世中的美好。 - 第三句:“直下裂开”形容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犹是钝”表示这种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无法解决。 - 第四句:“那堪”是说怎么承受得起
注释: 恁么说话,大似肥处添,瘦处减。 殊不知东山老人,惯得其便。 这首诗的译文是: 你这么说,就像在肥的地方增加,瘦的地方减少。 但你不知道,像东山的老人那样熟悉,他们总是能得心应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首先,诗人用“恁么说话”来引出主题,然后以“大似肥处添,瘦处减”来形容说话的方式,既形象又生动。接着,诗人以“殊不知”为引子
在宋代释心月的《颂古十六首 其二》中,诗句“一竿丝线两金鱼,不犯清波意自殊”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 `一竿丝线两金鱼,不犯清波意自殊。` - `斜拽蓑衣遮盖后,空余明月满江湖。` 2. 词语释义: - 一竿丝线:一根细长的竹竿或苇杆,象征着柔韧和纤细。 - 两金鱼:两只金色的鱼,寓意着富贵吉祥。 - 不犯清波:不触及清澈的水波,意味着保持距离
【注释】 1. 颂:歌功颂德。 2. 古:指古代的贤能之人。 3. 十六首: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组诗,共十六首。 4. 其六:指的是第一首诗中的第六句。 5. 不是风兮不是幡:意思是说我不是随风飘扬的旗帜,也不是被风吹拂的旗帜。 6. 堂堂摆手出重关:意思是我堂堂正正地挥舞双手走出重重关卡。 7. 可怜守待鸡鸣者:意指那些守在关口,等待报晓鸡叫的人。 8. 犹在昏昏醉梦间
颂古十六首 其七 宾中主,主中宾。 在窟狮子,互换嚬呻,相识如今能几人。 注释: - 在这首诗中,“宾”和“主”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人或事物,分别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 “中”指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即两者都在彼此的影响下保持各自的特性。 - “主”则指一个中心点或领导者,它引导着整个关系的运行和发展。 - “宾中主”,表示在关系中,一方是另一方的中心或主体
注释: 头上漫漫,脚下漫漫。 头顶的帽子和脚上的鞋子都沉重而难以支撑。 拄定即易,瞥转还难。 一旦稳定下来就容易,但一瞥之间却难以自持。 金刚宝剑逼人寒,不堕机锋句外看。 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逼得人心寒冷,我们只能从句子之外观察其含义,而不是被其中的意思所束缚。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惠洪的《颂古十六首·其八》。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行走时的场景,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