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注释】示圆:对弟子的称呼。阇梨:梵语,意为“上师”。偈:佛教徒念诵、歌唱的一种文体。
我这颗明珠,长久被尘埃所遮蔽而不见天日。现在尘垢尽去,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那青山万朵。
赏析:本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首句写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二句写自己经过挫折磨炼后终于获得成功,三、四句写自己的功成名就和对名利的淡薄。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得很轻,但功成名就后仍然保持谦虚的品质。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注释】示圆:对弟子的称呼。阇梨:梵语,意为“上师”。偈:佛教徒念诵、歌唱的一种文体。
我这颗明珠,长久被尘埃所遮蔽而不见天日。现在尘垢尽去,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那青山万朵。
赏析:本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首句写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二句写自己经过挫折磨炼后终于获得成功,三、四句写自己的功成名就和对名利的淡薄。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得很轻,但功成名就后仍然保持谦虚的品质。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这首诗的意思是,父母并不是亲生的父母,但是亲人却像父母一样关心我。我在含元殿上不认识他们,但正是在这里,我要见到的亲人们。 赏析:诗人通过对“双眸炯炯带双眉”的描绘,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担忧和不安。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以一个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与父母重逢的期望和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短诗
【注释】 1.北山:指华山。 2.关:关口。 3.一度登临一解颜:一次登上高山就露出笑容,形容心情愉悦。 4.穷边:边疆。 5.写向画图间:描绘到画卷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登高望远时所作,诗人从“北山高处”出发,眺望家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首句“北山高处望乡关”,表达了诗人站在北山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次句“一度登临一解颜”,描述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喜悦心情,每次登高都能感到轻松愉快
【注释】颂古:赞美古代。浑崙:即昆仑,传说中昆仑山为黄帝所居,故称昆仑。覆藏:隐藏。金凤子:传说中的凤凰子。平地:地上。翱翔:盘旋飞翔。 【赏析】首句写京城长安出的大黄被用来治病救人。“颂古”二字点题,说明这是一首赞美古代的诗,而赞美的对象是大黄。第二句写大黄被用来治伤寒,效果很好。第三句说大黄生在昆仑山,那里有金凤子(凤凰的卵)在产卵。第四句说大黄生长的地方,地势高平,所以能快速飞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明确重点,抓住诗中的主要因素。 “佛法遍在一切处,一切处求不可求。”“佛法”即佛家教义,这里指佛家思想、道理。“遍”是到处、普遍之意。“一切”表示无一例外。“处处”强调普遍性。“求不可求”,表示追求也找不到
【注释】 示慧日:给智明(慧日)的书信。德禅:德山,即智门禅师。龙凤亲生子:佛经上说,如来在成道时,从天上飞下一条白龙,一只金凤来拥护他,这就是龙凤胎,即佛。何必南阳令斩新:指不必像东汉南阳太守张衡(字平子),因娶了一位姓邓的寡妇而感到羞耻。 【译文】 你北涧边刚缓步,石溪旁又移身。 你真是龙凤亲生子啊,何必像南阳令那样斩新呢?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写智明禅师在北涧石溪边的修行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我们来逐句释义: 1. 庭前荒草正萋萋,却忆丹霞刬去时。 这句话描述的是作者在庭院里看到一片荒芜的草地,这片草地曾经被丹霞覆盖着,但现在已经被铲平了。这里的“荒草”和“萋萋”都是用来描绘草地的状态,而“丹霞”则是形容草地的颜色。 2. 莲社峰高相见了,回来却把圣僧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曾经在莲花座上与一位高僧相遇,但当他回来时却发现圣僧已经骑着白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