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耳不闻,说话多差错。
畜生若不杀,世上无处着。
此语乃魔语,诱人入鼎镬。
不知羊与人,互换相酬酢。
【诗句】
因果耳不闻,说话多差错。
畜生若不杀,世上无处着。
此语乃魔语,诱人入鼎镬。
不知羊与人,互换相酬酢。
【译文】
因果之事,耳不听便忘;言语常错,多是谬误。
若畜生未杀,人世间无处容身;
此乃魔言,引诱众生,陷入苦海。
无知者以为,羊与人可互换,互相酬酢。
【注释】
- 因果耳不闻:因果关系之事,听之则忘,无法记忆。
- 说话多差错:指言语中常有错误或不实之处。
- 畜生若不杀,世上无处着:如果连畜生都未杀死,那么人类将无处安身。
- 此语乃魔语:这种说法如同魔鬼的言语,具有诱惑性。
- 诱入鼎镬:落入火坑、地狱等极端恶劣的境地。
- 不知羊与人,互换相酬酢:认为人和动物可以互相转换和交换,进行互相酬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矛盾和冲突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因果、生死、善恶等概念的质疑。诗人以寒山寺为背景,通过对“因果耳不闻”、“说话多差错”等现象的描绘,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真相、误解他人、甚至陷入困境的现象。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佛教“畜生若不杀,世上无处着”等观念的批判,认为这种观念只会加剧世间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诗人以“此语乃魔语”作为总结,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这种看似有理有据的观念实际上充满了误导和欺骗性。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