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不跨石门句,嚼碎令人牙齿寒。
亲扣国师问端的,石门无锁亦无关。
【注释】
偈颂:佛经中的唱词。偈,梵语音译的省称,即歌辞。颂,指佛教经文的赞颂。
鼓山:地名,在今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东南。石门:石门寺,在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南。
嚼碎:形容言辞锋利,句法严谨。
国师:僧道之号,此处泛指高僧或法师。
端的:原意是“确实”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格律严密的偈颂诗,它以问答的形式来写,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佛法的虔诚。
诗人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鼓山不跨石门句”,这是一句反问,也是对佛理的一种探讨。在这里,“鼓”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宗,“山”则代表修行者的内心。而“跨石门句”则是指修行者必须跨越内心的障碍,才能达到佛的境界。诗人以此提问,实际上是在强调佛教中的顿悟思想,即通过直接的体验和理解,而不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和积累,来实现对佛法的领悟。
诗人进一步展开他的思考:“嚼碎令人牙齿寒。”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内心挣扎的同情。诗人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佛法,就必须像嚼碎坚硬的石头一样,将其中的真理和智慧完全消化、吸收。这不仅是对修行者的鼓励,也是对整个佛教文化的一种赞美。
诗人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亲叩国师问端的,石门无锁亦无关”。这里的“国师”指的是高僧或者法师,他们通常具有深厚的佛学知识和丰富的修行经验。诗人通过“亲叩国师”这一行动,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高僧智慧的渴望。同时,他还指出,无论是否有“石门无锁”,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教中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的坚定信念。
这首偈颂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对修行过程的真诚体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