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无拘,动寂无知。
如大死人,无倚无依。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
无内无外,无定无观。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
无去无来,无好无恶。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
愚极成智,智极成愚。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
净尽不留,无法可尚。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
谁家之子,兀然巍巍。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
如憨如痴,落落魄魄。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
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诗句释义:

  1. 身心无拘:“身心无拘”表达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没有束缚和限制。
  2. 动寂无知:这里指的是对于动静、生死等概念的无知或超脱。
  3. 无依无倚:意味着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独立存在。
  4. 宽知安处:知道如何放宽心态,找到内心的安宁。
  5. 内外无定观:指看待事物时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心世界的恒定和平静。
  6. 适莫造作:顺应自然,不做人为制造。
  7. 去来无好恶:无论是离去还是归来,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带任何偏好和厌恶。
  8. 道清虚:表明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清净和虚无的境界。
  9. 万法如如:万事万物都遵循同一法则,即“如如”之道。
  10. 愚智不二:智慧与愚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
  11. 超量孰比况:超越数量的限制,无法用比较来描述。
  12. 净不留:心灵纯净,无需执着于世间的一切。
  13. 识不可识: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是难以把握的。
  14. 谁家之子:暗指某种非凡的存在或境界。
  15. 巍巍不存:形容那种崇高、伟大到无法保存的程度。
  16. 根尘颖脱:比喻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17. 憨痴落魄:形容人显得非常单纯、无知而又充满生命力。
  18. 口业不惜:为了开悟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口头之业。
  19. 山僧罪过:自嘲为追求开悟而犯下的错误。

译文:

身心无拘,动寂无知。如同大死之人,无倚无依。无拘者宽,无知者安。无内无外,无定无观。无适无莫,无造无作。无去无来,无好无恶。一道清虚,万法如如。愚极成智,智极成愚。超诸数量,孰云比况。净尽不留,无法可尚。识不可识,智不可知。谁家之子,兀然巍巍。巍巍不存,根尘颖脱。如憨如痴,落落魄魄。不惜口业,为了说破。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修行理念。首先,诗中的“身心无拘”和“动寂无知”反映了修行者对生死、动静等概念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接着,“无倚无依”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在面对世间一切时的独立性和超脱性。这种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仅是修行者的精神追求,也是他们能够达到更高境界的基础。

诗中多次提到“无”的概念,如“无内无外”、“无适无莫”,这些“无”字的使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思想特色。禅宗强调的是超越一切相对观念的绝对真理,即“大道至简”。诗中的“一语道破”和“谁能及”等表达,体现了修行者对这一真理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还通过对比“谁家之子”来强调修行者的非凡地位和气质。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修行者的精神风貌。

诗的结尾部分“笑杀阇梨,山僧罪过”虽然带有一定的戏谑意味,但也反映出修行者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他们通过修行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即使偶尔会因为言语而引发误解或冲突,也能以幽默和宽容的心态面对。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内心状态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修行理念和精神风貌。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禅宗思想的重要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