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兮不是幡,祖师端的广南蛮。
夜深趁得曹溪渡,失却番禺两岸山。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的原文如下:
不是风兮不是幡,祖师端的广南蛮。
夜深趁得曹溪渡,失却番禺两岸山。
注解与翻译:
- 注释:
- 风:比喻事物的表象或表面现象。
- 幡:这里可能指佛教中的幡帜,表示迷惑、错误的判断。
- 祖师:指禅宗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大师。
- 广南蛮:广南蛮,指的是禅宗南宗。
- 曹溪:曹溪是南岳衡山的一个地名,也是南宗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 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古代广州的别称。
- 译文: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南宗的理解和感悟。首句“不是风兮不是幡”,意味着表面的风和旗并不等于真理和本质,强调了事物表象与真实本质之间的区别。第二句“祖师端的广南蛮”,指出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慧能大师,其教义深远且广为人知,如同南方蛮族一样广泛传播。第三句“夜深趁得曹溪渡”,暗示在深夜时分,诗人通过学习南宗佛教,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然而,最终一句“失却番禺两岸山”则表达了一种遗憾,即尽管得到了真理,但失去了原本追求的东西。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禅宗南宗的精神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通过对风和幡、祖师和南蛮的对比,以及对夜晚学习和失落的反思,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风、幡、祖师、广南蛮的对比和转折,深刻地表达了禅宗南宗的精神内核及其对诗人心灵的触动。首句提出“不是风兮不是幡”,巧妙地将风和幡作为比喻,指出外表的现象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内容。这种比喻既简洁又深刻,揭示了表面与真相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的内容铺垫基础。接着,诗人通过“祖师端的广南蛮”来进一步突出禅宗南宗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这里的“广南蛮”不仅是对地域的描述,更是对禅宗南宗精神的传播和影响的生动描绘。而“夜深趁得曹溪渡,失却番禺两岸山”这两句则通过夜晚学习和追逐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得失与感慨。最后一句“失却番禺两岸山”则以一种遗憾的语气收尾,强调虽然得到了真理,但却失去了某些东西,这种对比使得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以深思。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释绍昙对于禅宗南宗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