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其树,万壑千岩。
至令休复,屹若终南。
呼之六窗,寂尔不应。
惟彼呼者,乃出其定。
【注释】
终南山(在今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即秦岭,因山势险峻,故名。入定:佛教语,指修习禅定的人进入冥寂的心境。猕猴赞:即《猕猴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赞美终南山的诗。方得其树:刚刚来到山边。万壑千岩(壑:山谷;岩:山石):形容终南山地势险阻,有许多沟壑和岩石。休复:停止下来休息。屹(yì)若终南:屹立着像终南山一样高耸。六窗(chuò):佛教语,佛寺里的六扇门窗。这里泛指山间可以通达的洞穴或道路。寂(ji)尔不应:寂静无声,没有回应。惟彼呼者,乃出其定:只有那呼唤的人才从冥寂的状态中走出来。
【赏析】
此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写终南山中的一猴与修行者的对话来说明修道必须静心寡欲的道理。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首句“方得其树”点明题旨,表明自己已经来到了终南山。这两句是说,自己刚刚登上山,便见到万壑千岩的奇观。
“至令休复,屹若终南”,写自己站在山巅上远眺,只见万壑千岩连绵不断,而自己又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里的“至令休复”,既是指自己已经登临终南山巅,又暗示了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后终于有所成就,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屹若终南”,则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万壑千岩之中。这一比喻既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骄傲,也体现了对自己修炼成果的自豪。
“呼之六窗,寂尔不应”是说,自己在向山间的六扇窗户大声呼唤时,它们都寂静无声,没有回应。这里的“六窗”指的是山间的六处可以通达的地方。这里的“寂尔不应”,则是指这些窗户都没有回应自己的声音,仿佛它们都在沉睡或者沉浸在某种境界之中。这一部分既表现了诗人对修行环境的熟悉,也表现了他对自己所达到境界的高度自信。
“惟彼呼者,乃出其定”则是说,只有那只被自己呼唤出来的猴子,才真正进入了冥寂状态。这里的“彼呼者”指的是那只猴子,而“乃出其定”则是指这只猴子从冥寂状态中走出来。这里的“乃出其定”不仅表达了猴子对声音的反应,也暗示了它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和警觉。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和对动物习性的深入了解。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修道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终南山中一猴与修行者之间对话的描写,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修道必须静心寡欲的道理。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与他人、动物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终南山的险峻地形和丰富的植被等细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觉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