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出水,玉出石,破獍出窠母遭食。
宗师得法,佛祖避席。
正令当行,十方辟易。
耕者驱其牛,饥者夺其食。
龙骧虎骤,铁眼铜睛。
到绳床角头,则不寒而慄。
有此体裁,具此作略,是真临济儿孙,黄龙头角。
东山与么赞之,何曾一字赞著。

这首诗是《谷堂真赞》的首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1. 冰出水,玉出石: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冰出水”指的是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水,而“玉出石”则是指玉石从石头中诞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又暗含着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2. 破獍出窠母遭食:这里,“獍”指的是一种猛兽,而“窠”则是它的巢穴。诗人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强大的人物或势力突然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原本的主宰者或支持者陷入了困境。这种描述既有戏剧性,又富有象征意义。

  3. 宗师得法,佛祖避席:这句话中的“宗师”和“佛祖”都是佛教中的重要角色。在这里,“得法”指的是得到了正确的教义或者修行的方法。而“避席”则是佛教中表示尊敬、肃穆的礼节之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宗师得到了正确的教义,使得佛教的修行方法得以传承;同时,佛祖也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某种误会或冲突)而暂时离开了座位。

  4. 正令当行,十方辟易:这里的“正令”指的是正当的命令或者法律;“行”则是执行的意思。而“辟易”则是佛教中表示恭敬、顺从的词汇。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正当的命令应该被执行,而且执行命令的人也应该表现出对命令的尊重和顺从。这既体现了佛教对于权威的尊重,又强调了执行命令的重要性。

  5. 耕者驱其牛,饥者夺其食: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诗人通过描述农民和饥饿者之间的矛盾,暗示了社会不公的现象。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牲畜,不得不驱赶自己的牛,而饥饿者则因为得不到食物而被迫抢夺其他农民的食物。这既反映了农民的无奈,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6. 龙骧虎骤,铁眼铜睛:这两句话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动物和它们的特点。其中,“龙骧”指的是龙的昂首挺胸的样子,“虎骤”则是指虎的迅猛动作。而“铁眼铜睛”则形容眼睛如钢铁般坚硬,瞳孔如铜般明亮。这些形容词都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特点,让人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吼声,看到它们的行动。

  7. 到绳床角头,则不寒而慄:这里的“绳床”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床榻,通常由粗麻绳或竹篾等材料制作而成。而“角头”则是指床的角落部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一旦人到了这种床榻的角落部分,就会感到一阵寒意袭来。这既反映了床榻的简陋和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8. 有此体裁,具此作略:这里的“体裁”和“作略”都是指文章的结构和风格。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首诗具有这样的体裁和风格。这既表明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认可,也暗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9. 是真临济儿孙,黄龙头角:这里的“临济”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宗的创始人慧能的别号;而“儿孙”则是指后辈或者继承者。这句诗中的“黄龙头角”则是指黄龙寺的大雄宝殿前石柱上的浮雕,上面刻有龙头形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真正的临济宗的后代,具有黄龙寺大雄宝殿前石柱上的浮雕那样的威严和力量。这既体现了对诗歌作者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

  10. 东山与么赞之,何曾一字赞著:这里的“东山”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号;而“么”则是对白居易的一种尊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东山虽然曾经对白居易进行过赞美,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欣赏过他的诗歌。这既是对白居易诗歌的高度赞赏,也是对其诗歌艺术的一种肯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