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不僧,俗不俗,曾得死心亲付嘱。
平生知命只逍遥,行道苦无清净福。
东西南北放痴憨,七十七年𢝘怪足。
黍桶里著到,波涛里洗浴,个中谁会无生曲。
随潮流去又流归,莫是庵前恋筇竹。
呵呵呵,老大哥,快活谁人奈汝何。

悼普首座的一首偈语:“僧不僧,俗不俗,曾得死心亲付嘱。平生知命只逍遥,行道苦无清净福。”这是一首关于生死、解脱、修行的佛教偈语,旨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

“僧人”和“俗人”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出家与在家修行者。在这首诗中,作者用这两个概念来强调生命的不同阶段和体验。

“曾得死心亲付嘱”表明了对生死的深刻认识和接受。这里的“死心”可以理解为对死亡的坦然接受,而“亲付嘱”则意味着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并把它交给了读者。

“平生知命只逍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在这里,“知命”指的是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逍遥”则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行道苦无清净福”则是对修行者的劝诫。它意味着虽然修行可以获得清净和福报,但这种福报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东西南北放痴憨”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在这里,“痴憨”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知或纯真的态度,而“东西南北”则象征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七十七𢝘怪足”表达了对于时间的看法。这里的“怪足”可以理解为足够的意思,而“七十七”则是具体的时间数字。

“黍桶里著到,波涛里洗浴,个中谁会无生曲”进一步探讨了生死的问题。在这里,“黍桶”可以解释为容器的意思,而“波涛里洗浴”则象征着在生死轮回中的洗涤和重生。最后,“个中谁会无生曲”则是对生死问题的一种哲理性的解答,暗示着在生死的轮回中,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和接受的人才能从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

“随潮流去又流归,莫是庵前恋筇竹”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这里的“随潮流去又流归”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而“莫是庵前恋筇竹”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溺于个人的欲望和情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解脱的途径,体现了佛教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