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持
悼普首座的一首偈语:“僧不僧,俗不俗,曾得死心亲付嘱。平生知命只逍遥,行道苦无清净福。”这是一首关于生死、解脱、修行的佛教偈语,旨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 “僧人”和“俗人”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出家与在家修行者。在这首诗中,作者用这两个概念来强调生命的不同阶段和体验。 “曾得死心亲付嘱”表明了对生死的深刻认识和接受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月亮的诗句,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休将碧落中秋节,来并曹溪无相月。” 注释:这里提到的“碧落”和“曹溪”,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两个地点或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与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中秋时节,明月高悬,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无相月”则可能是指一种超越物质形态,无法用肉眼看见的月亮。整句诗的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一首偈语,表达了一位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性空老人何快活?只有三衣并一钵。 注释:性空,即佛家所说一切法无自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灭去,如虚空一般,因此得名“性空”。这里的老人可能是指修行多年的僧人。他为什么快活?因为他只拥有简单的生活用品,三件衣服和一个钵子,这是佛教中提倡的简约生活。 2. 丛林端的死心儿,见胆开谈心豁豁。 注释:丛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中秋之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月的思念之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夜晚的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他对内心的感受和期待。 首先来看第一句“悟心容易息心难”,这里使用了佛教中的禅宗术语,意指悟道或开悟相对容易,但要真正放下心中的种种杂念和纷扰则十分困难。这反映了诗人在中秋节这个特殊时刻,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紧接着
注释: 咄哉老性空,刚要馁鱼鳖。 去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 译文: 咄哉老性空,刚要馁鱼鳖。 不去就索性不去,只管向别人说。 赏析: 这首诗是嘲笑妙普的一首诗。诗人以锐利犀利的语言,尖锐地讽刺妙普这种“老性空”的虚伪行为。 第一句“咄哉老性空”,用一个惊叹号表达了对妙普行为的愤怒与失望。第二句话“刚要馁鱼鳖”,则进一步揭露了妙普的行为本质。妙普想要通过欺骗来获取利益
咄哉老性空,刚要馁鱼鳖。 去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 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僧不僧,俗不俗,曾得死心亲付嘱。 平生知命只逍遥,行道苦无清净福。 东西南北放痴憨,七十七年𢝘怪足。 黍桶里著到,波涛里洗浴,个中谁会无生曲。 随潮流去又流归,莫是庵前恋筇竹。 呵呵呵,老大哥,快活谁人奈汝何
性空老人何快活,只有三衣并一钵。 丛林端的死心儿,见胆开谈心豁豁。 有时吹笛当言说,一声吹落西江月。 桃花庵中快活时,往往观者舞不彻。 甚道理,能欢悦,摇手向人应道别。 堪笑无人知此意,尽道称锤硬似铁。 难瞒唯有当行家,为报临机莫漏泄
释持,俗姓卢,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人。 初住馀姚法性,数年忽谢去。 与陆游之父有交。 后徙居雪窦、护圣二山,为南岳下十四世,象田卿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一四《持老语录序》,《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