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垂绀发,野花翻曲尘。
明霞送孤鹜,僻路少双鳞。
天近易得雨,洞深无早春。
山祗认来客,曾是洞中真。
【注释】
宝积寺:唐代长安城内的佛寺。
绀(gàn)发:深黑色的头发。
孤鹜(wù):水鸟,形似鸭子,羽毛白色或淡黄色。
天近易得雨:天高气清时容易下雨。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宝积寺后的即兴之作。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宝积寺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寺院的幽静之美和诗人对寺院的喜爱之情。
首联“老木垂绀发,野花翻曲尘。”通过描写老树的苍翠和野花的摇曳来勾勒出宝积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颔联“明霞送孤鹜,僻路少双鳞。”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寺外看到的景象。这里的“孤鹜”指的是水鸟,而“双鳞”则可能是指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景。诗人用“明霞”来形容天空中的云彩,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颈联“天近易得雨,洞深无早春。”则是对宝积寺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描述。这里的“雨”可以理解为雨水,也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佛法”。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佛法的熏陶。而“早春”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尾联“山祗认来客,曾是洞中真。”则是对诗人在宝积寺的感受的总结。这里的“山祗”可以理解为山林中的神灵,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诗人认为自己曾经在这里修行过,如今又回到了这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表示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成长。
整首诗通过对宝积寺周围环境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