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淮边柳,春来自舞腰。
恨生争战地,不得近官桥。
注释:在淮河边边寂寞地生长着柳树,春天到来时,柳枝像少女般舞动着腰肢。可惜我生在战乱频繁的土地上,不能靠近官家桥梁。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中以“淮边柳”为题,借柳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首句以“寂寞”二字点明柳树的生长环境。次句写柳树之柳,用一个“自”字写出了柳的轻盈柔美之态。三句“恨生争战地,不得近宫桥”,诗人借柳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全诗语言朴素流畅,意境优美动人。
寂寞淮边柳,春来自舞腰。
恨生争战地,不得近官桥。
注释:在淮河边边寂寞地生长着柳树,春天到来时,柳枝像少女般舞动着腰肢。可惜我生在战乱频繁的土地上,不能靠近官家桥梁。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中以“淮边柳”为题,借柳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首句以“寂寞”二字点明柳树的生长环境。次句写柳树之柳,用一个“自”字写出了柳的轻盈柔美之态。三句“恨生争战地,不得近宫桥”,诗人借柳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全诗语言朴素流畅,意境优美动人。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1. 兰死根亦香,人死不知处。 - 注释:兰花虽然死了,但它的香气依然存在。人已经去世,他的下落却是未知的。 2. 人死不堪悲,兰香化为雾。 - 注释:人死后令人悲痛,但兰香却化作了烟雾。 接下来是译文和赏析: 译文 兰虽死香犹存,人事已逝无处寻踪; 生者哀痛死者无知,花香消散如烟消云散。 赏析
古乐府杂题二十绝其七,晚步入松阴。敛霁人影绝。唯闻太古音,听之心胆裂。赏析: 《古乐府杂题二十绝其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诗人以“晚步入松阴”为开头,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松树挺拔,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种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送李容甫归北都 先生读书不下堂,堂上有客语浪浪。 弟子出观如堵墙,怪君眉彩生光芒。 北都晁夫子,一别久相望。 君来道信问,使我开肺肠。 三日不改服,犹觉芝兰香。 平生寡投分,一笑且云乐。 慇勤发黄卷,钝吻悭应酢。 大杵撞哑钟,已厌音响恶。 更惭河伯观,未易穷海若。 索寞岁华晚,飕飕黄叶秋。 归心剧流水,忽忽不可留。 固知此鳣鲸,肯托寻常沟。 直须见老聃,可化南荣俦。 海州岁有冲天鹄
【注释】 一:第一。 经:经历过。 场圃:田间的菜园子。 【赏析】 《古乐府》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多以乐府古题写男女爱情生活,内容较为通俗,风格质朴自然,与《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相似,是文人模拟的作品。本诗就是以古乐府题目作的。 第一句“一入”即进入,“经战场”指在战场上经历战斗。诗人从军参战,身临战场,这是第一次,因此用“一入”来表达。第二句“白马”即战马,“不足数”,意思是马匹虽多,但都用于作战
古乐府·其九 青云千里心,白鹭一点雪。 谁将玉笛吹,吹下关山月。 注释:古乐府,一种古代的诗歌形式,通常指汉魏六朝及唐代的一种诗体,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此篇为《古乐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人以“青云”和“白鹭”为画面,通过“一点雪”来形容白色的鹭鸶,形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而“玉笛”则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沉
诗句原文: 山鸡啼一声,深院日当午。 译文注释版: 一只山鸡在午时啼叫,阳光照耀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诗人以山鸡的鸣叫声为切入点,生动地表达了深院中的寂静与深远。阳光照进庭院,使得这个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
以下是对《古乐府 其二》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原文: ``` 青山叫子规,行人泪如雨。 子规不肯归,行人不能去。 ``` 译文: 在遥远的山间回荡着子规的啼声,那是离别的悲伤,让行人泪水涟涟。子规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园,而行人却无法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子规鸟的啼声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象征,这里用以表示哀伤和不舍
诗句解析 与子入山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追求,"与子入山来"意味着与朋友一起进入山林。 永夜不得睡: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睡,可能是为了欣赏山林美景或者沉浸在内心的思考中。 但闻松子声,敲落梧桐树:通过“松子声”这一声音描写,传达出夜晚山林的宁静和幽美。同时,“敲落梧桐树”进一步强调了声音的清晰和有力,使得夜晚的山林更加生动。 月到窗愈明:月亮的出现使得房间更加明亮
``` 古乐府 其一 携君石上琴,弹我窗前月。 月缺又还圆,谁能免离别。 译文: 手捧琴,坐在山石之上,弹奏着月光下的窗户。月亮时圆时缺,就像人生的聚散无常,怎能不让我思念离别? 注释: - 石上琴: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石头制成的琴。 - 窗前月:指窗外明亮的月光。 - 月缺又还圆:形容月亮的圆满与缺损。 - 谁能免离别:表达了对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注释】 西州:即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一带。 早作:早晨出发。 宿:住宿。 忽:忽然。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往返于边塞之间,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中“杨柳忽风生,年年芳草绿”,“早”与“暮”,时间上的矛盾,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杨柳”、“年年芳草”,自然景观的反复描写,则又渲染了边地荒凉寂寞的氛围。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观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归去来兮辞》。首二句写老而欲归之愁。“芳菲”,指花。“厌”,是厌倦的意思。诗人在暮春时节,看到百花竞开,便生出归隐的念头,但自己年迈力衰,不能回去,因此感到十分惆怅。“未得归”三字道出原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注释 昨夜:昨夜。 草堂云去后,人境两茫茫:昨晚的云彩飘散以后,我独自在人世中感到迷茫。草堂,泛指诗人居处之地,借以表示诗人的居处或家室。云,比喻诗人的愁绪。 忽见青松老,翻疑昨夜霜:忽然看见青松依然苍翠,不禁怀疑是昨夜的寒霜使青松变老。翻疑,反而怀疑,指因看到青松而产生错觉,怀疑它是不是昨夜的寒霜所为。青松,这里用来形容高洁的品质。青松老,比喻诗人自己虽然年华已逝但心犹未老,仍保持着高尚的节操
注释: 莫恨:不要怨恨。 寂寞云深地:孤独的云在深深的天空中漂泊。 山空叶落时:山上空无一人,叶子纷纷落下。 自怜:自我怜悯。 为隐僻:因为偏僻而感到自己孤独。 莫恨月来迟:不要怨恨月亮来得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感慨和自怜之情的表达。首句“莫恨”表明诗人不埋怨、不抱怨的心情。接下来三句描述了诗人在山中的孤独和寂寞,以及他对自己身处偏僻而感到的自怜情绪
注释: 风吹芦苇发出声响,残留的雪花落在桥板的缝隙中。 没有人看到划船的人回来,站在沙洲上愁思满怀地等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全诗以“雪”为线索,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了边疆戍边士兵在寒冷恶劣环境中的苦闷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 首句“风吹芦苇鸣,残雪满桥板”,以风声、芦苇声和残雪声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一个冬日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冷清的氛围
【注释】 鸣鸠:鸟名,即布谷鸟。 何处芳草多?相呼向深坞。 何处:指什么地方;何处芳草多:芳草在哪里生长的很多?“芳草多”,是说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相呼:相互叫唤、呼唤。 向:朝着,到。 深坞:山坞,小山谷。 竹外立寒枝:站在竹林之外,看到竹子外面有挺拔的枝条,因为春天还没有过去,所以还有残雪未消。 山南又春雨:在山南面,又有了春雨降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小诗
【注释】 青山何人家:青翠的山峦里,有哪户人家? 芳草满樵路:绿草覆盖着小路上。 猿鹤未归来:猿和鹤还未归来。 残月照烟树:残月照耀着烟雾朦胧的树木。 【赏析】 《和路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此诗写诗人行路所见,描绘出一幅清丽幽雅的秋夜图。首句点明题意,次句渲染出一种萧疏寂寥的境界;三、四句写深林丛莽中的猿鹤尚且未归,反衬出行人的孤独寂寞,而“残月照烟树”更添一份清冷凄寂。全诗语言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