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林烟树已纷纷,溪上猿声不共闻。
唯有青山半庭月,夜深应与故人分。

寄勿斋提举

释斯植诗意与赏析

在宋代诗人释斯植的诗作《寄勿斋提举》中,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林间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传达出对故人的深情思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友情的真挚表达。接下来将逐句分析此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1. 诗句解析
  • “江林烟树已纷纷”:这句表达了作者所见之景为浓重秋意包围的林地,树木被薄雾笼罩,如同烟雾般朦胧,给人以朦胧美和静谧感。
  • “溪上猿声不共闻”:此处描绘了一种声音上的隔离,暗示着作者与外界的声音交流减少,可能是由于身处僻静之地或是心境所致。
  • “唯有青山半庭月”:通过“唯有”一词突出了山月之美的稀缺性,而“半庭”则形象描绘了月光洒落在庭院之中的景象,显得幽静而深远。
  • “夜深应与故人分”:最后一句透露出一种期待与孤独共存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希望在这宁静之夜与远方的友人分享这份美好,同时带有淡淡的哀愁。
  1. 译文对照
  • 原文:江林烟树已纷纷,溪上猿声不共闻。
  • 译文:树林里的烟雾弥漫,仿佛是纷纷扬扬的落叶;溪边的猿啼声似乎与我无关。
  • 关键词注解:”纷纷”形容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共闻”表示猿啼声虽响但与作者隔绝。
  1. 情感表达
  •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通过对秋林、溪声及孤月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静美,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 对友情的渴望:诗中的“夜深应与故人分”,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也反映了深厚的友情在深夜时分更加凸显其珍贵性。
  • 孤独与期待交织: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盼,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选择:诗中使用了典型的自然元素——烟、猿声与月来构建意象,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
  • 语言的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层次,每个词语的选择都极为考究,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精准把握。
  • 情感的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对朋友的挂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寄勿斋提举》作为释斯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更深刻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情的人文关怀,为后人所传诵,成为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