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河斜浸月光浮,看尽青山更倚楼。
残烛怕寒元夕夜,小栏花影伴人愁。
丙辰元夜
淡淡的河面映照月光,斜照的河水浮光闪闪;倚楼眺望尽是青山。残烛怕冷,害怕寒冷的元夕之夜;小栏花影,伴着我的愁绪。
译文:
淡黄色的河面倒映着月亮的光芒,斜照的河水波光粼粼;倚楼远眺尽是青翠的山峦。残烛害怕寒冷的元夕之夜,小栏杆上花儿的影子陪伴着我忧愁。
注释:
- 丙辰:这里指代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年份,可能是诗作创作或发表的时间。
-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为元宵节,民间有赏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习俗。
- 淡淡:形容河面的月光显得朦胧而柔和。
- 斜浸:月光斜照到水面上,使得水波荡漾。
- 浮光:水面上的月光与波纹相互辉映,形成美丽的光影效果。
- 倚楼:站在楼上远眺。
- 青山:指远处的山峦,诗人站在楼上远眺,可以看到连绵的青山。
- 残烛:点着但已快要燃尽的蜡烛,象征着夜晚即将结束。
- 怕寒:担心寒冷,可能是因为夜晚的温度较低。
-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古人有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的习俗。
- 小栏:简陋的小栏杆。
- 花影:花朵在光线照射下形成的阴影。
- 人愁:表达诗人自己的愁思,可能是因为节日氛围的渲染,诗人感到有些忧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愁的画面。首句“淡河斜浸月光浮”,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亮和河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第二句“看尽青山更倚楼”,诗人站在楼上远眺,欣赏着眼前的青山美景,这里的“倚楼”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物的欣赏与向往。第三句“残烛怕寒元夕夜”,描述了诗人在这样的夜晚中独自度过,蜡烛已经燃尽,只能借助微弱的光线来取暖。第四句“小栏花影伴人愁”,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栏杆上花朵的影子伴随着诗人的愁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