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注释】

偈颂:梵语“偈”是佛教的颂文,是佛教徒唱诵的一种韵文,用以表达对佛或法的赞美和敬仰。“颂”就是歌咏的意思。

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指佛教徒修行的场所,即寺院,而普通人则无此道路可走。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指佛教所说的“三时不可得”,即前世、今世、来世均不存在。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比喻佛法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理解。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指佛教中的“二无”说,即“天上无众生,地下无如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徒修行的场所与普通人的生活道路的区别,以及佛教中关于“三时不可得”和“二无”的深刻含义,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

诗中的第一句“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直接揭示了佛教与普通人生活道路的区别。佛教徒修行的场所是寺院,而普通人则无法进入这个神圣的地方。这种差别体现了佛教的独特性和神秘性,也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

诗中的第二句“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是对佛教“三时不可得”教义的具体阐述。这是指佛教认为前世、今世、来世均不存在。这种观念强调了时间上的虚无和超越,使得人们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精神上的解脱。

诗中的第三句“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比喻佛法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理解。毗卢楼阁在这里象征着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而掀起这些楼阁却只需片刻的时间。这种对比强调了佛法的深邃和广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佛法难以完全理解的困惑。

诗中的第四句“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则是对佛教“二无”说的具体阐述。这是指佛教认为天上没有众生,地上没有如来。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世俗世界中的人性和物质世界的存在,又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场所与普通人生活的对比,以及对“三时不可得”和“二无”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佛教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更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