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灯谁我续光明,果若莲开大梦醒。
香草有心持洁白,兰膏无脚湛寒青。
默耕化外那知夜,真照壶中不觉冥。
家世儿孙传底事,从教辉耀显门庭。
【解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佛灯、香草、兰膏等物色,后两句写僧人的心境。
其一
“谁人续明”意思是:是谁在继续点亮这盏佛灯?
“佛灯”指的是佛前的灯火,这里借指佛教的灯火。诗人在此以佛光为喻,暗喻自己的佛光普照。“我”就是诗人自己。诗人用“谁人续明”来表明自己对佛光的珍爱和崇敬。
其二
“果若莲开大梦醒”意思是:果真如莲花开放那样,使人生大梦醒来。这里用佛教典故来说明佛光的作用。“莲开”即莲花盛开。佛教故事说,释迦牟尼曾于雨季时于池塘中见一莲蓬浮水面上,于是便从那莲蓬里生出了佛性。后来释迦牟尼便在莲花中成道,因此莲花被佛教定为圣花。“大梦”是佛教语,比喻众生迷妄之境。“大梦醒”意谓迷惘的人生一旦觉醒,便能顿悟真理。诗人通过佛教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觉醒的渴望。
其三
“香草有心持洁白”意思是:香草有志气,保持洁白。这里的“香草”、“心”、“洁白”,皆取自《楚辞·招魂》中的诗句。“香草”在这里代指僧人。“持”在这里表示保持。“心”指心意。“洁白”意为纯洁无瑕。这里诗人以香草喻指僧人,赞颂僧人纯洁无瑕的品性。
其四
“兰膏无脚湛寒青”意思是:兰膏没有脚却显得那么清冷。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兰膏人格化,赋予兰膏以人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兰膏的清冷。同时,这里也暗用了佛教典故。佛教认为,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不与世间杂木同生,所以兰花被称为“幽兰”。诗人借用兰花的特性来赞美僧人的高洁品格。
其五
“默耕化外那知夜”意思是:在禅门之外默默耕作的人哪里知道夜晚的寂静呢?这里的“默耕”指的是修行者在禅门之外默默地耕作、劳作,以此修行。“化外”即禅宗所说的“无为法界”。诗人以“默耕化外”来形容僧人的生活,表现出僧人在禅门之外默默无闻的修行生活。同时,“那知夜”则表达了僧人对外界的淡泊与宁静,他们生活在远离尘世的禅门之外,对外界的繁华与热闹视而不见。
其六
“真照壶中不觉冥”意思是:他(指僧人)在壶中真照的时候不觉得黑暗。这里的“真照”指的是僧人在静坐冥想时的精神状态。“壶中”指的是禅宗所说的“妙明真心”,即佛教所倡导的“真如”。诗人以“真照壶中不觉冥”来形容僧人在修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他们对外界事物漠然置之的态度,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七
“家世儿孙传底事”意思是:家中的世代子孙都将这事情传承下去。这里的“家世”指的是诗人的家族历史和传统。“儿孙”即后代子孙。诗人以“家世儿孙传底事”来表达自己对于家族传统的重视和传承的意愿。他认为,家族的传统和事业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祖先的智慧与才能。
其八
“从教辉耀显门庭”意思是:让他们的门庭因你而更加光彩夺目。这里的“从教”指的是僧人从事教化工作。“门庭”指的是家庭或家族的声誉和地位。诗人以“从教辉耀显门庭”来赞扬僧人的教化工作,认为他们的教化工作能够让门庭变得更加光彩夺目,赢得世人的敬仰和尊重。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佩之情。
【赏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而著称于世,其中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是王维的作品之一,它以佛灯、香草、兰膏等物象为载体,描绘了僧人在禅门之外默默无闻地耕作、冥想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僧人高洁品行的赞美之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佛灯、香草、兰膏等物色,后两句写僧人的心境。首句“佛灯谁我续光明”,直接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佛光普照。这里的“佛灯”指的是佛前的灯火,这里借指佛教的灯火。诗人在此以佛光为喻,暗喻自己的佛光普照。“我”就是诗人自己。诗人用“谁人续明”来表明自己对佛光的珍爱和崇敬。接着,诗人以“果若莲开大梦醒”作为第二句,进一步强调了佛光的作用。这一联以佛教典故来说明佛光的作用。“莲开”即莲花盛开。佛教故事说,释迦牟尼曾于雨季时于池塘中见一莲蓬浮水面上,于是便从那莲蓬里生出了佛性,后来释迦牟尼便在莲花中成道,因此莲花被佛教定为圣花。“大梦醒”意谓迷惘的人生一旦觉醒,便能顿悟真理。诗人通过佛教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觉醒的渴望。
第三联“香草有心持洁白”,诗人以香草来象征僧人。这里的“香草”、“心”、“洁白”皆取自《楚辞·招魂》中的诗句。“香草”在这里代指僧人。“持”在这里表示保持。“心”指心意。“洁白”意为纯洁无瑕。诗人以香草喻指僧人,赞颂僧人纯洁无瑕的品性。接下来,第四联“兰膏无脚湛寒青”,诗人以兰膏来象征僧人。这里的“兰膏”、“无脚”皆取自《诗经·小雅·北山》。“兰膏”指的是兰花的油脂。“无脚”则表示没有形状、没有重量。诗人以兰花的特性来赞美僧人的高洁品格。最后一句“默耕化外那知夜”,诗人以“默耕化外”来形容僧人的生活,表现出僧人在禅门之外默默无闻的修行生活。同时,这里也表达了僧人对外界的淡泊与宁静,他们生活在远离尘世的禅门之外,对外界的繁华与热闹视而不见。
最后一联“真照壶中不觉冥”,“真照”指的是禅宗所说的“妙明真心”,即佛教所倡导的“真如”。诗人以“真照壶中不觉冥”来形容僧人在修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对外界事物漠然置之的态度,他们沉醉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享受着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最后一句“家世儿孙传底事”,诗人以“家世儿孙传底事”来表达自己对于家族传统的重视和传承的意愿,认为家族的传统和事业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够让家族的传统得到发扬光大,让后人了解并继承祖先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