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坐颓然,山空壑乾。
离微出入,偏正往还。
千年琥珀之松兮鹤巢梦冷,半夜珊瑚之月兮鲸𩥇波寒。
全功及尽,借路何难。
转步而回丛林也津津和气,放口而说河汉也浩浩翻澜。
道逢作者,谁敢相谩。
【注释】
①禅人:僧人。并化主:即和尚。写真:画像。求赞:请人题词赞美。其十一:是《画偈·一山观瀑图》的第十一首。
②痴坐:痴呆地坐着。颓然:委顿,失意的样子。
③离微出入:指佛家所说的空、有等法理。偏正往还:佛家所说“三界”中,六尘和心合起来就是“色”,由色而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的作用,称为“六尘八识”。这里说“出”、“入”六根的作用。
④千年琥珀之松:比喻松柏经千年而不凋。鹤巢梦冷:比喻松柏经千年而常青。
⑤半夜珊瑚之月:比喻月亮经过半夜的照耀,更加皎洁。鲸𩥇波寒:比喻月亮经过海水的映照,更加寒冷。
⑥全功及尽:全部功夫都已用尽。借路何难: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
⑦转步而回丛林也津津和气:指修行的人在丛林里打坐修行,口中念念有辞,神情和蔼可亲。放口而说河汉也浩浩翻澜:指修行者在说话时声如洪钟,气势磅礴。河汉,银河,这里借指天河。翻澜,水势汹涌澎湃。
⑧道逢作者:遇到修行的人。道:道路,引申为修行的人。作者:指修行的人。相谩:互相嘲笑。谩:同“漫”,戏弄。
【赏析】
此诗为《画偈一山观瀑图》之十一。全诗以画中景物为依托,运用佛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体悟。
第一句“痴坐颓然,山空壑乾”,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林景象。诗人坐在山间,目光呆滞,仿佛已经忘记了世间的一切。他看着四周的山峦,只见它们高耸入云,空旷而寂静。这里的“山空”、“壑乾”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间的荒凉与宁静。
第二句“离微出入,偏正往还”,进一步展开了对画面的描述。诗人注意到了画中人物的动作,他们时而离开画面,时而又回到画中。这样的动作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态感,仿佛真的有人在画中行走。同时,这也暗示了画中人物的复杂性。他们在追求某种境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经历着人生的起伏。
第三句“千年琥珀之松兮鹤巢梦冷”,是对画中松树的进一步描绘。诗人将松树比作千年不化的琥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画中的鹤巢则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仿佛是在梦中所见。这里的“梦冷”既形容了松树的坚韧,也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感受。
第四句“半夜珊瑚之月兮鲸𩥇波寒”,则是对画中月亮的描写。诗人将月亮比作珊瑚般璀璨,却又在深夜时分被海潮所包围。这里的“鲸𩥇波寒”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在海潮中的摇曳生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而幽静的美。
第五句“全功及尽,借路何难”,是对画中人物修行过程的总结。诗人观察到画中人物全神贯注地修行,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他们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可以独自完成自己的修炼。这里的“借路何难”意味着修行之人已经找到了自己通往成佛之路,无需再寻求外界的帮助。
第六句“转步而回丛林也津津和气”,是对画中人物行为的进一步解释。诗人观察到画中人物虽然在修行过程中有所感悟,但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们的每一次转身都显得那么自然,仿佛是在向周围的世界表达敬意。这里的“津津和气”形象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和蔼可亲,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
第七句“放口而说河汉也浩浩翻澜”,则是对画中人物言语行为的描绘。诗人观察到画中人物在说话时,声音洪亮而有力量。他们的言辞如同江河般浩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浩浩翻澜”形象地描绘了画中人物言语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八句“道逢作者,谁敢相谩”,是对画中作者的赞叹。诗人意识到画中的人物不是普通人,而是具有深厚修为的修行者。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显得格外珍贵。这里的“作者”指的是画中的人物,而“相谩”则是相互开玩笑的意思。诗人感叹道,在这样的场合下,谁能敢于嘲笑对方呢?这里的“谁敢相谩”强调了修行者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解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体悟。通过运用佛家的典故和意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得作品既有美感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