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之不昏,湛而若存。
动之不浑,用而亡痕。
入见离微之根,出游幻化之门。
赤水之求故罔象而珠得,庖丁之伎乃亡牛而刃奔。
百川碧涨,三月红繁。
海不失于潮信,华自得于春恩。
静之不昏,湛而若存。
动之不浑,用而亡痕。
入见离微之根,出游幻化之门。
赤水之求故罔象而珠得,庖丁之伎乃亡牛而刃奔。
百川碧涨,三月红繁。
海不失于潮信,华自得于春恩。
【注释】
- 静之不昏:静止时也不昏昧,形容心境清净。
- 湛而若存:深藏而不露,如同存在一样。
- 动之不浑:动作敏捷,不留痕迹。
- 离微之根:指事物的细微之处。
- 游幻化之门:指事物变化无常。
- 赤水之求:比喻寻找真谛,如同赤水寻访大象一样不易。
- 庖丁之伎:指庖丁解牛的技巧,比喻高超的技艺。
- 亡牛而刃奔:指庖丁在解牛时,刀刃随着牛体的动作而移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百川碧涨:河流百川汇流处,水势汹涌澎湃。
- 三月红繁: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描绘了一种宁静、清澈、灵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艺术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首句“静之不昏,湛而若存”,诗人描述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状态,既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迷失方向,也不会因为内心的杂念而陷入混沌。这种状态就像是深藏不露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第二句“动之不浑,用而亡痕”,则是对前面描述的自然景象的进一步描绘。诗人强调了动静之间的区别,动的时候不会留下痕迹,而静的时候却能够展现出内在的美。这就像是庖丁解牛时,刀刃随着牛体的动作而移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神奇。他提到了赤水寻访大象的故事,以及庖丁解牛的技艺,都表达了追求真谛、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用百川汇聚的场景,来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暗示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而“海不失于潮信,华自得于春恩”则表达了大自然的恒久不变和生机勃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