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出名象,非心非相。
混融古今,是相是心。
发白晓霜厚,眼寒秋水深。
寄语山形拄杖子,大家相伴做丛林。

【注释】

妙出名象,非心非相。

妙:精妙、神奇。名象:指佛经中的名词、术语。非心非相:不是心的本身,也不是相的本身。

混融古今,是相是心。

混融:融合。古今:指古往今来。是相是心:指佛性既是形相也是心。

发白晓霜厚,眼寒秋水深。

发白:形容年老。晓霜厚:清晨的霜重,喻指白发。眼寒:眼睛清澈如秋夜之水,比喻目光锐利。秋水:秋天的湖水。

寄语山形拄杖子,大家相伴做丛林。

寄语:告诉。山形:这里指山的形状。拄杖子:佛教徒用的拐杖。丛林:佛教寺院,泛指山林。

赏析:

这首偈颂以禅宗“即心即佛”、“见性成佛”的思想为基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禅师的形象,表达了禅师的禅悟境界和人生态度。

第一句“妙出名象,非心非相”,意思是禅师所追求的是超越名相的境界,这种境界既不是心的本身,也不是相的本身,而是心灵与世界的交融。这里的“妙”可以理解为禅宗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而“非心非相”则是指禅师对于名相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

第二句“混融古今,是相是心”,进一步强调了禅师的境界。这里的“混融”可以理解为禅宗所追求的心灵与世界的统一,而“古今”则是指从过去到现在,包括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跨度。禅师认为,这种境界既是一种相,也是一种心,是心灵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融。

第三句“发白晓霜厚,眼寒秋水深”,则是对禅师形象的具体描绘。这里用“晓霜厚”来形容禅师的头发,意指禅师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用“秋水深”来形容禅师的目光,意指禅师的目光如同秋天的湖水一样清澈,透露出深邃的智慧。这里的“晓霜厚”和“秋水深”都是以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表达了禅宗对于心灵的赞美和向往。

第四句“寄语山形拄杖子”,是对禅师的一种祝愿或者说法。这里的“山形拄杖子”可以理解为禅师所使用的一根拐杖,而“寄语”则是表达禅师对世人的一种期望或者嘱咐。希望所有人都能学习禅师的精神,追求那种超越名相、心灵与世界交融的境界。

最后一句“大家相伴做丛林”,则是对整首偈颂的总结。这里的“丛林”可以理解为禅宗寺院,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世间。禅师希望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与众生相伴,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里的“大家相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而“做丛林”则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充满和谐与智慧的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