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非真,假非假。
是影是形,成幻成化。
根门随处拽得回,声色自然骑与跨。
耕翻海月之泥牛,游遍春阳之木马。

【注释】:

  1. “禅人并化主”:指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并”通“兼”,意思是兼有。“化主”指教化的主宰,这里指的是惠能。“写真求赞”就是创作画像以祈求赞扬。
  2. “其二百七十五”:这是诗题。
  3. “是影是形,成幻成化”:《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三种自性,一种无记,是心、是情、是心所;一种色,是名色、受想行识;一种无所有,是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众生皆有这三种自性”。
  4. “根门随处拽得回”:这里的“根门”指的是本性或本心。“拽得回”就是可以牵引、回归的意思。
  5. “声色自然骑与跨”:这里的“声色自然”指的是佛性。“骑与跨”就是可以驾驭、控制。
  6. “耕翻海月之泥牛,游遍春阳之木马”:这里的“耕翻海月之泥牛”和“游遍春阳之木马”都是比喻佛性的活动。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一首颂文,全诗以“影”、“形”、“幻”、“化”、“归”、“驭”、“骑”等词语为线索,描绘了佛性的无限广阔和深邃神秘,表达了诗人对佛性的理解。
    诗人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真非真,假非假。”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真实,虚假的东西也不是虚假的东西。这是对佛性的一种理解,认为佛性既不是真实的自我,也不是虚假的自我,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存在。
    诗人通过对“影”、“形”、“幻”、“化”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佛性的神秘性质。“影”、“形”指的是佛性的外在表现,“幻”、“化”则是指佛性的变幻莫测。这些外在的表现虽然让人们看到了佛性的某种特质,但真正的内在本质却无法被完全揭示出来。因此,佛性是一种超越外在表现的内在存在。
    诗人通过“根门随处拽得回”和“声色自然骑与跨”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无限性和深远性。“根门随处拽得回”意味着佛性可以随时随地被牵引和回归,而“声色自然骑与跨”则意味着佛性可以驾驭和控制一切声音和颜色的变幻。
    诗人通过“耕翻海月之泥牛,游遍春阳之木马”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佛性的无边无际和无处不在的特点。这里的“耕翻海月之泥牛”和“游遍春阳之木马”都是比喻佛性的活动。前者暗示着佛性可以像耕耘一样深入到万物之中,后者暗示着佛性可以像游逛一样遍及每一个角落。
    整首诗通过对佛性的描述和赞美,传达了一种对佛性的敬畏和向往之情。诗人通过对佛性的深入挖掘和描绘,展现了佛性的深邃神秘和无尽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