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
日输午,与谁说,休向虚空重钉橛。
烱烱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
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
偈十二首其三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
日输午,与谁说,休向虚空重钉橛。
炳炳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
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
日输午,与谁说,休向虚空重钉橛。
烱烱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
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
偈十二首其三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眼耳绝见闻,半夜日轮午。
日输午,与谁说,休向虚空重钉橛。
炳炳森罗相对看,如净琉璃含宝月。
无智人前莫说,打汝头破脑裂。
【注释】 颂古二首 其二:大禅佛参仰山后到霍山。子陵滩水急如弦,摸得黄鱼缩项鳊。提向市中频索价,他家不著半分钱。 【赏析】 《颂古二首》,题下自注云:“僧参仰山至霍山”,即仰山和尚参访仰山之后又到霍山参访的故事;“子陵滩”指曹子建之滩(汉末曹操曾游此滩),“提在市中”,指曹操所乘的马,“频索价”,指曹操所乘的马被索价太高,无人购买。全篇以曹操为题材,通过仰山和尚和曹操马的不同遭遇,表现了贫富悬殊
【注释】 偈二首 其二 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 “一法有形”四句: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从“空”中生起,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佛性,故说一法即万法。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物皆有“我”的观念,而“我”即是“有”,所以有“我”便有“相”,“有相”便有“动”、“静”。“动”、“静”皆是心的现象,所以说“有形”
第一首诗的注释如下: 颂古二首 其一 风幡。 颂古二首,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两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风幡:佛教用语,意思是说风幡上没有佛像,也就是说,风吹过的地方,佛像都不存在。这里指的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叫做“一切皆空”。 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这里的“指出”和“直言”都是佛教的用语,意思是说禅宗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形态,都是瞬息万变的
偈二首 其二 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注释:这是第二首偈语。第一句说佛法有千般万样的法门,可以包括各种动物和植物。第二句说江河奔流不息,争相向大海汇合,这正像佛教各宗派争着来归依佛法。第三句用“想象”一词,是说虽然昭明和尚已经去世,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想象来了解他的思想。最后一句说,想象中的毗耶老僧(即瞿昙悉达多,释迦牟尼前世)现在仍然卧病在床
【注释】: 1.偈十二首 其十三: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芙蓉花喻人,芙蓉花开与叶落,分别象征青春、中年。全诗以芙蓉花的开放和凋谢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 2.秋:指秋天; 3.浩浩:形容风大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秋风。 4.半开:指芙蓉花盛开时的一半,即一半盛开一半含苞待放。 5.萧萧:形容风声,这里用来形容秋风的声音。 6.黄叶:秋天树叶变黄后飘落下来。 7.填山路:落叶被风吹得满山都是
注释: 1. 彻:通达、透彻。 2. 乾枯:指大海干涸,形容极度空虚。 3. 迸裂:指虚空破裂。 4. 四方八面:四面八方。 5. 绝遮拦:没有阻挡。 6. 森罗:众多,繁密。 7. 齐漏泄:一起被泄露出来。 译文: 大海干涸,虚空破裂, 四面八方没有阻挡,万象繁盛都被泄漏。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象的诗作,通过对大海干涸、虚空破裂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深深敬畏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十二首》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袖里暂闲医国手(注释:衣袖里暂时闲暇,就像是一位能够医治国家的高手) 岸巾来访卧云人(注释:穿着官服来到一位隐居在山中的人的住所) 相逢一笑千峰顶(译文:与对方相遇一笑,如同看到了千座山峰) 高下森罗百亿身(注释:形容山峰之多,如同森林一般密集,有上亿颗树木) 相逢一笑,万壑风清(译文:相遇时的笑容
【释义】达磨见梁武帝。 远泛鲸波入大梁,廓然无圣对君王。可怜径寸无人鉴,却与相如依旧藏。 【注释】达磨:指达摩。梁武帝萧衍,南朝的开国皇帝。鲸波:大海中鲸鱼翻腾的波浪。相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 【赏析】此诗是颂扬梁武帝萧衍的一首诗。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他于464年建立南梁政权,在位四十余年,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诗中“廓然无圣对君王”句
【注释】颂古二首:这是一首颂扬僧人的作品。宝寿:佛寺。三圣:指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推出一僧:指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中,只有一位最值得称道,就是阿难尊者(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丰城:丰城侯张盛曾收得宝剑。张华:晋朝文学家。识人稀:指识别人才少。张华在洛阳时,见到石崇与王恺争豪,便命他作《王恺斗鸡集序》,文中有:“今之斗鸡者,乃比三雏五鸭耳”等语,石崇讥刺王恺不知人之贵贱
【注释】 达磨:禅宗六祖,姓摩诃末,名智药,姓陈氏。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在天台山中峰寺出家学道。后至洛阳,谒慧安于大乘院,受法为僧。传说他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十九年。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曾得到一块宝玉,呈璞玉状,因献之楚文王,王以为石而刖其足。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物”,认为利已主义是人生的最高准则。 罔措:无所措手,不知所措。 拟议之间
``` 当阳不显迹,文彩未生前。 只个平常处,壶中别是天。 译文: 在世间行走,我们常常追求那些显眼的成就和辉煌,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平凡中的不凡。就像这首诗所描绘的,一个人即使没有显赫的功名也没有显著的表现,他的存在就如同隐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却又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种力量就如诗人所言:“只个平常处,壶中别是天。” 赏析: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
【注释】 偈(jié):佛教经文的韵文体。十二首,这里指十二首诗。上封一句,即前两句。海墨难诠:大海中的墨汁难以解释。墙壁瓦砾,昼夜流传:墙壁上的瓦片和碎石,从早到晚在流动。若住听莹:如果停留在这里听它的晶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拟人手法描写了墙头砖瓦的形态、颜色、质地、声息等特征,表达了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上封一句,海墨难诠”,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关键所在
《答无为居士杨杰》 诗句翻译 - 情智何尝异,犬吠蛇自行。 - 情感与智慧: “情智”指的是情感和智慧的结合或统一。这里的“情智”可以理解为对生命、自然以及宇宙的深刻理解和体验,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认知状态。 - 终南的的意,日午打三更。 - 象征与隐喻:“终南”通常指代华山,而“日午打三更”则可能寓意着某种在常人难以察觉或理解的事物或现象的存在。这两句可能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洞察一切的智慧。
注释: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𡎺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徒的生活画面。 首句“二由一有”,意思是说,佛教中的空宗和性宗都是存在的。空宗是说一切都是虚空的,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性宗则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即都有本质。这两者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二句“一亦莫守”,意思是说,无论是空宗还是性宗
偈十二首 其五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 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注释:清机历掌 - 指佛性本净,本来清净。同道方知 - 彼此心地相同,才得明白。格外称提 - 从外而内,由表及里。句中有句 - 句句皆妙,句字皆有深义。埋没已灵 - 被埋没的真理已经显现。句中无句 - 虽然用词造句
【注释】偈十二首其六:智身,指佛的智慧。迥出,超越。先天地,在天地之前出现或高于天地之上。大用,指佛的神通广大,无所不包。纵横,变化无常。不易知,不容易理解。鼓舞,启发。灵源,佛的法门。众妙,各种奥妙之境。仰无为,仰望佛的无边无际的法力。 赏析:本诗是一首颂赞佛的诗歌。首句写佛的功德高远,超越了天与地;二句写佛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三、四句写佛的法力无比,使人仰望而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