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人不会唐言,端坐巍巍少室前。
刚被流支打齿缺,至令有理不能宣。
【注释】
颂古:古代的诗歌。西天人:佛教语,指佛经中记载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少室山:嵩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因有少林寺而得名。流支:即刘支,汉末、魏晋之际人物。齿缺:即“齿缺”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来敲犯人的牙齿,使牙齿破碎。至令:直到如今。有理不能宣:意谓至今还无法向世人说明道理。
【赏析】
这首诗写刘支受刑之冤。首句“西天人不会唐言”,意谓刘支来自西天(印度),不会汉语,因而无法和唐朝人沟通,这是从语言不通方面来写刘支的冤枉。第二句“端坐巍巍少室前”,是说刘支被押到洛阳后,仍端坐在嵩山少室前的寺庙里,不肯屈服,这又从神态描写方面来突出其冤屈之情。三、四句“刚被流支打齿缺,至令有理不能宣”,则是说他虽然受到酷刑,但是仍然坚持正义,因此至今还没有被人理解。最后两句“西天人不会唐言,端坐巍巍少室前。刚被流支打齿缺,至令有理不能宣。”是说刘支来自西天(印度),不会汉语,因而无法和唐朝人沟通,这是从语言不通方面来写刘支的冤屈。“端坐巍巍少室前”,是说刘支被押到洛阳后,仍端坐在嵩山少室前的寺庙里,不肯屈服,这又从神态描写方面来突出其冤屈之情。“刚被流支打齿缺,至令有理不能宣”,则是说他虽然受到酷刑,但是仍然坚持正义,因此至今还没有被人理解。最后两句是点明主题。“西天”“少室”“少室前”“流支”“齿缺”都是关键词,它们共同构成一幅画面:刘支被押到洛阳后,仍然端坐在嵩山少室前的寺庙里,不肯屈服;他虽然受到酷刑,但是仍然坚持正义;他至今还没有被人理解。这就是诗的主题所在。全诗通过描绘一个无辜者受到冤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呼唤和对邪恶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