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得得,后不得,一贯谁知两五百。
雨桧萧萧,风松瑟瑟。
隔山人听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

【注释】

前得得:形容声音大而连续不断,如“雨”声。后不得:形容声音小而断断续续,如“风”声。贯:贯穿。谁知:哪里知道。两五百:指《胡笳十八拍》的曲数。雨桧:山名,在今山东济南。萧萧、瑟瑟:形容风吹雨打树木的声音。鹧鸪词:即《鹧鸪天》。隔山人:指听不见的人。

【赏析】

这首《颂古三十一》,是咏物诗,通过咏叹雨声和风声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写雨声,后四句描绘风声。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声音的形象刻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忧郁与孤独。

第一句“前得得,后不得,一贯谁知两五百”,通过反复强调“得得”和“不得”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雨声和风声的特点。这里,“得得”形容雨声连绵不断,如同“雨”;“不得”形容风声断断续续,如同“风”。“一贯”是指一种乐器,这里用来比喻声音的来源。最后一句“一贯谁知两五百”,意思是说这连着的雨声和风声,哪里知道一共有多少曲呢?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雨桧萧萧,风松瑟瑟”,这是第二句。这里,“雨桧”和“风松”都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风雨;松也是一种树木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声音的高低和强弱。“萧萧”和“瑟瑟”都是用来形容声音的。“萧萧”是形容风雨的声音,“瑟瑟”是形容风声。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雨声还是风声,都各有其特点。

第三句“隔山人听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是第三句。这里,“鹧鸪词”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是一种古代歌曲的名字;“胡笳十八拍”也是用来形容声音的,也是一种古代歌曲的名字。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山上的人听不到这些声音,但是他们却因为听不懂这些歌词而误以为是《胡笳十八拍》之类的歌曲。

这首诗通过咏叹雨声和风声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这两种声音的形象刻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忧郁与孤独。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