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不自迷,对悟立迷。
悟不自悟,因迷说悟。
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
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
无别共,拨不动。
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

诗句释义

  1. 迷不自迷,对悟立迷。
  • “迷不自迷”表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惑,“对悟立迷”则是在面对悟的境界时,又显得迷乱。
  1. 悟不自悟,因迷说悟。
  • “悟不自悟”意味着悟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迷惑所推动;“因迷说悟”是指因为迷惑而开始寻求觉悟。
  1. 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
  • 这里说明悟和迷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悟是迷的本质,迷是悟的工具或用途。
  1. 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
  • 表示无论是迷还是悟,都无法独立存在,它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 无别共,拨不动。
  • 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认为迷和悟之间的界限模糊,难以分辨,就像无法移动的重石一样。
  1. 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
  • “祖师不将来”意味着大师们不会主动前来教授,因为他们知道来去自由;“鼻孔千斤重”则形容这些大师们的存在像重千斤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强调了大师们的影响力和神秘性。

译文
迷不自迷,对悟立迷。
悟不自悟,因迷说悟。
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
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
无别共,拨不动。
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禅宗的一种核心思想——迷与悟的关系。禅宗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诗中的每个句子都在探讨迷与悟的辩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首句“迷不自迷,对悟立迷”表达了一种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一方面,人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自己的迷惑;另一方面,当他们试图寻找觉悟时,又会陷入更深的迷惑之中。这种描述揭示了禅宗对个体认知的深刻洞察,即人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往往会迷失方向。

第二句“悟不自悟,因迷说悟”进一步探讨了悟的过程,强调悟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迷的引导才能实现。这体现了禅宗对于修行者来说,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刺激(迷)来促进内心的觉醒(悟),从而强调了外在条件的重要性。

第三句“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将迷和悟的关系提升到了本体和功能的高度。这表明在禅宗看来,迷和悟不是简单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存在。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哲学中固定不变的真理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最后两句“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和“无别共,拨不动”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它们指出,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迷与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本质的不同。这种观点鼓励人们放下执着,认识到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从而更容易接受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结尾的“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则是对禅宗大师们的赞美。他们如同一座大山般压在人们的心头,但正是这种压力促使人们去追寻更高的智慧。这也反映了禅宗的精髓——通过体验生活的苦难和挑战,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迷与悟关系的深入探讨,展现了禅宗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