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宝公兮后宝公,分身说法在玲珑。
参寻不用论宾主,十二面门元一同。

【注释】

前宝公:指宝应禅师,宝应禅师为唐代名僧。后宝公:指慧寂禅师,慧寂禅师是慧能的弟子。宝应和慧寂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两人同住南岳,号称“南岳两师”。

玲珑:精巧细致,这里指石洞。

石溪和尚:法常(公元704~775年),俗姓张,字文远,河南滑县人。唐代著名高僧,被尊称为“石溪大师”或“石溪老人”,世称“张三论师”(因他的著作《三论义疏》而得此号)。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于嵩山少林寺受具足戒。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于洛阳白马寺出家,初参宝应,后依慧寂,得法相宗之旨要。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于长安大雁塔院中创建石溪寺,并建三论道场,以弘扬般若之教。《三论义疏》是其代表作,对后世佛教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十二面门:即六度,又称六度万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两位僧人。

首联“前宝公兮后宝公,分身说法在玲珑”,意思是:前面这位宝应禅师,后面那位慧寂禅师,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都精通佛法,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教化众生。

颔联“参寻不用论宾主,十二面门元一同”,意思是:你来找我求法,不用去分辨谁是你的师父,我们都有同样的佛性,都是一样可以悟道的。

尾联“前宝公兮后宝公,分身说法在玲珑”,意思是:前面的宝应禅师,后面的慧寂禅师,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虽然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寺庙里,但是他们的佛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可以悟道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