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山下斑斑虎,触著伤人谁敢顾。
亲遭一口老婆心,何曾用著腰间斧。
【注释】
大雄山:即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斑斑点点(mǒ):形容老虎身上的花纹。
触著:碰到。
用著:用来。腰间斧:腰中佩带的砍柴工具,这里借指武器。
【赏析】
此诗咏虎,其意不在颂虎,而在讽喻那些以强凌弱、恃强逞凶的人。
首句写虎之凶猛,次句言虎之伤人,三句写人对虎之畏怯,四句写人对虎之轻忽,末句则讽刺那些仗势欺人的恶棍。全诗笔锋犀利,寓意深刻。
大雄山下斑斑虎,触著伤人谁敢顾。
亲遭一口老婆心,何曾用著腰间斧。
【注释】
大雄山:即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斑斑点点(mǒ):形容老虎身上的花纹。
触著:碰到。
用著:用来。腰间斧:腰中佩带的砍柴工具,这里借指武器。
【赏析】
此诗咏虎,其意不在颂虎,而在讽喻那些以强凌弱、恃强逞凶的人。
首句写虎之凶猛,次句言虎之伤人,三句写人对虎之畏怯,四句写人对虎之轻忽,末句则讽刺那些仗势欺人的恶棍。全诗笔锋犀利,寓意深刻。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注释】 1. 颂古:本篇为咏叹古代诗人的作品。六十二首,指杜甫的《古风》共六十余首。 2. 打面还他州:打制面食送回故乡,比喻怀念故乡。 3. 土麦:指小麦。 4. 唱歌须是帝乡人:唱歌的人应该是故乡的人。 5. 财本成家者:靠钱财建立家庭的人。 6. 现成:现成的、现成的。 7. 多见:往往看见。 8. 饥寒:饥饿和寒冷。 9. 子孙:后代子孙。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
诗句:开田说大义,后人莫容易。 译文: 开田讲出了宏大的道理,后人难以轻易理解。 注释: - 开田:指开田禅师,南宋的佛教僧侣,他讲解佛法时,常常深入浅出,让人易于领会。 - 大义:指的是佛法中的重大道理和深奥含义。 - 后人:指后来的信徒或学者。 - 莫容易:意为“难以轻易做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开田禅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传播。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人们能够轻松地理解佛法的大义
注释:家庭富裕就会有孝顺的儿子,国家强大就有智谋的臣子,拳头打下去就能敲掉敌人的嘴,还没有到敌人就已经被打败了。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只会让家庭变得贫困、国家变得弱小,而真正的力量在于团结和智慧。因此,他呼吁人们不要进行无谓的战争,而是应该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 相见言谈理不亏,等闲转面便相辉。 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 注释 1. 相见言谈:通过交谈和对话进行思想交流,没有明显的亏欠或不足。 2. 等闲:轻易地,不费力地。 3. 转面:转变表情或态度。 4. 相辉:相互映衬,彼此增光。 5. 水须:必须,必然。 6. 朝海去:前往大海的方向前进。 7. 到头:最终,尽头。 8. 云定:云归山中,比喻事物的归宿。 9. 觅山归
【注释】 ①大唐:指唐朝。禅师:禅宗和尚,这里泛指佛教徒。②会:通“晤”,会面、见面。知:了解。③著肉:穿着汗衫。脱了:去掉或脱下。④诳(kuáng):欺骗;迷惑。⑤痴:愚妄。⑥着肉汗衫:穿着汗衫。⑦棒喝:禅宗用语,以棒打和大声呵斥为法门,用以开悟人。诳愚痴:用棒喝来欺骗愚笨的人。 【赏析】 《颂古六十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为宋代诗人释道原。诗的原文为:“颂古六十二首 其十六 大唐国里无禅师
注释: 彼此老来谁记得,人前各自强惺惺。 - 彼此:彼此之间。 - 谁记得:谁会记起来。 - 人前各自强惺惺:在别人面前装得好像很坚强的样子。 一坑未免俱埋却,几个如今眼子青。 - 一坑未免:也许都埋在一个坑里。 - 不免:无法避免。 - 俱埋却:都埋葬了。 - 眼子青:指眼睛发青。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老年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批判。 诗中的“彼此老来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