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锦江头,相携上酒楼。
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
诗句译文:相见在锦江边,手牵手上酒楼。
诗歌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朋友在锦江边相遇,一同走到酒楼的情景。诗中的“相见”和“相携”表达了深厚的友情,而“锦江头”和“酒楼”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和深厚情谊。同时,诗中的“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有疾病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必过于忧愁。整首诗充满了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见锦江头,相携上酒楼。
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
诗句译文:相见在锦江边,手牵手上酒楼。
诗歌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朋友在锦江边相遇,一同走到酒楼的情景。诗中的“相见”和“相携”表达了深厚的友情,而“锦江头”和“酒楼”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和深厚情谊。同时,诗中的“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有疾病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必过于忧愁。整首诗充满了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注释:这六十二首诗,问答分明就是切磋,几个人在这里看出詨讹。 少年们一起决定在龙蛇阵中战斗,潦倒时一起吟咏稚子歌。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二句写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切磋琢磨,后二句写诗歌创作的共同体验。全诗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间的相互切磋。诗中“切磋”意为互相学习、研讨,而“詨讹”则是对作品的修改和润色之意。诗中的“几人于此见詨讹”
注释: 彼此老来谁记得,人前各自强惺惺。 - 彼此:彼此之间。 - 谁记得:谁会记起来。 - 人前各自强惺惺:在别人面前装得好像很坚强的样子。 一坑未免俱埋却,几个如今眼子青。 - 一坑未免:也许都埋在一个坑里。 - 不免:无法避免。 - 俱埋却:都埋葬了。 - 眼子青:指眼睛发青。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老年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批判。 诗中的“彼此老来谁记得”
【注释】 ①大唐:指唐朝。禅师:禅宗和尚,这里泛指佛教徒。②会:通“晤”,会面、见面。知:了解。③著肉:穿着汗衫。脱了:去掉或脱下。④诳(kuáng):欺骗;迷惑。⑤痴:愚妄。⑥着肉汗衫:穿着汗衫。⑦棒喝:禅宗用语,以棒打和大声呵斥为法门,用以开悟人。诳愚痴:用棒喝来欺骗愚笨的人。 【赏析】 《颂古六十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为宋代诗人释道原。诗的原文为:“颂古六十二首 其十六 大唐国里无禅师
【注释】: 1. 《颂古六十二首》,作者自注:唐崔颢作。 2. 八面当风祇这是,拂袖之谈动天地。 3. 堪爱卖身王老师,不作贱兮不作贵。 4. 八面:四面。 5. 祇这:指只此一例。 6. 拂袖:衣袖被风吹动的样子。这里是说袖子一甩,谈话的内容便传遍天下。 7. 王老师:即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后人把他和杜甫、李白合称“三大诗人”。他常以诗画闻名于世,有“诗佛”之称。这里指的是王维的诗画。
注释: 南泉:指南宗禅,即禅宗。 撕系如相似:形容眉毛的形态像扯断的绳索一样。 辽天不著穿:形容鼻孔宽阔,好像天空一样。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禅宗的崇敬之情。诗中通过对南泉的描述,展现了禅宗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的深深敬仰之情。 首句“南北东西无不利”,意味着禅宗的影响遍布四方,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这是对禅宗影响力的肯定和赞美。
注释:禅床被摇晃得厉害,把被头弄得乱七八糟。儿子和孙子都吓坏了,不敢出声。我拄着拐杖,一下一下地打出他们。他们也明白了,原来我是赤须胡。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家中与儿孙嬉戏的场景。首句“禅床惊震被搽糊”形象地描绘了禅床被摇晃得厉害,把被头弄得乱七八糟的情景,表现出儿孙们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性格特点。第二句“惹得儿孙不丈夫”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情景,使读者感到诗人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