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订无修眼搭痴。
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
【注释】
①颂古十首:唐代张祜的组诗。“颂”即歌咏,“颂古十首”就是歌颂古今中外的名僧。②百千诸佛眉弯曲:“万头攒动”,指佛教中众多佛像聚集一堂。③无订无修:没有修行。④眼搭痴:眼睛痴呆。⑤踏著:踩着。⑥连底冻:地上结了冰。⑦碧琉璃:一种颜色发蓝的琉璃瓦。⑧识得:认得。
【赏析】
此诗是颂古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人通过写佛教徒对佛的崇敬、虔诚之情,来赞美佛教徒的善良和纯真,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徒的同情与惋惜。全诗以佛为题,但并不是单纯地赞颂佛,而是为了揭示佛的真实面目。
诗的前两句“百千诸佛眉弯曲,无订无修眼搭痴”,是对佛教徒形象的刻画,也是对佛的真实面目的揭示。佛本是众生,是凡人。然而,佛却能“无定无修”,也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度,更不会刻意去修行,而是随缘应化,随机教化众生。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众佛之主,就在于他的慈悲与智慧,他的眼睛总是盯着众生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因此,他的眉弯弯曲曲,总是那么亲切,充满了爱意与包容。
第三句“踏著未消连底冻,一时认作碧琉璃”,是写佛门的僧人。他们虽然已经踏着积雪行走了很长时间,但是依然保持着清凉的心地,不沾染世间红尘,就像那未被融化的冰雪一样纯洁、明亮。他们的心灵像碧绿的琉璃瓦一样透明晶莹,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第四句“一时认作碧琉璃”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这里的“碧琉璃”不是真的琉璃瓦,而是比喻僧人的心灵。僧人在寒冷的雪地里行走,但他们的心却是温暖的,因为他们有着博大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所有的苦乐与悲欢。他们的心就像那碧绿的琉璃瓦一样,闪耀着智慧之光。
最后一句“识得”则是对整首诗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诗的前三句主要通过对佛教徒的形象刻画和描绘,揭示了佛的真实面目。佛本无定无修,只是随缘应化,用他的眼睛盯着众生的过错,用自己的大慈悲与智慧来教化众生。因此,诗人认为佛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善人。而那些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佛,认识到佛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