夤缘于此得安闲,屈指三年一瞬间。
好是今朝乘快便,又携藜杖过它山。
【注释】偈颂:即佛经中的韵文,是佛教徒念诵时所吟诵的诗句。夤缘:指依附、依靠。安闲: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屈指:用拇指和食指数算。乘快便:指利用方便。藜杖:一种拐杖,用藜草编成。又携藜杖:又拿着藜杖。他山:指其他寺庙。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寺庙中得到一时的安逸和快乐,但是不久之后他又离开了这个安乐窝去到其他的寺庙中继续他的修行生活。全诗语言平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一种感慨。
夤缘于此得安闲,屈指三年一瞬间。
好是今朝乘快便,又携藜杖过它山。
【注释】偈颂:即佛经中的韵文,是佛教徒念诵时所吟诵的诗句。夤缘:指依附、依靠。安闲: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屈指:用拇指和食指数算。乘快便:指利用方便。藜杖:一种拐杖,用藜草编成。又携藜杖:又拿着藜杖。他山:指其他寺庙。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寺庙中得到一时的安逸和快乐,但是不久之后他又离开了这个安乐窝去到其他的寺庙中继续他的修行生活。全诗语言平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一种感慨。
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第一联: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 - 释义:描述的是佛教中关于一切事物本质的理解。 - 关键词:性相、佛 - 注释:性相是佛教用语,指所有事物的内在特性;佛则是指佛陀,佛教中的圣者。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佛教对于世间万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我及十方佛”展现了佛教对世界无一物不是佛的观点。 第二联:乃能知是事,昼见日,夜见月。 - 释义
【注释】 布袋:佛教中的一种法器,用布做成袋子。 赞:这里指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美。 散诞:放荡不羁,无拘无束。 仪轨:礼节、规范。 渠:你。 那个:谁。 呵呵:大笑的样子。 【赏析】 《布袋赞》,全名《颂钵罗花》或《叹钵罗花》。钵罗是梵语“钵罗婆”的音译,意为“花”,钵罗花即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在人间的奇花。钵罗花又名钵兰,其花大如盘,色白微绿,香气袭人。《佛所行赞》说:“昔时佛为菩萨时,见此钵兰花
戢庵居士持寿像求赞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淡默自处,惟德与邻。 曾向凤池亲圣训,更来鹿苑夺芳春。 注释:似乎僧人有头发,似乎普通人没有污垢。淡然宁静地生活,只有德行与邻居相处。曾经在皇宫的凤池亲耳聆听圣人教诲,更来到鹿苑抢夺春天的芳菲(比喻自己的才华)。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对一幅画像进行了赞美。首句“似僧有发”,以“僧”代“人”,以“有发”代“无垢”(即洁净无污)
【注释】 错:错误。赞:称赞、赞扬。十成:十分的百分之一,十分之一。蹄:马的后腿。 【赏析】 《禅人请赞》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对一幅画的评说,来表达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法。全诗意旨高妙,不落俗套。首句“错”,指画师所画之马有名无实,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即空有其表之意。次句进一步说明,这幅画虽然画得惟妙惟肖,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马缺少了蹄子和角,不能跑动,也不能用来驮载货物,这是画工所缺乏的地方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释义 - 性长老写师真请赞:性长老在写作或绘画时模仿师真(或师真之作品)。 - 顽无所知,说无照对:形容自己对事物一无所知,或者在描述事物时缺乏准确性。 - 弄假像真,遭人笑怪:故意表现出真实的事物,结果反而被人嘲笑。 - 花擘临济黄檗,佛法未梦见在:比喻自己只是肤浅地学习佛法
本禅人请赞 学道不根,参禅莽卤。 似恁趣向乖疏,如何传灯继祖。 本禅画出人前,转见和泥合土。 就中更有些子誵讹,焦尾大虫元来是虎。 译文: 学习道家之道不扎实,参与禅宗修行过于粗鲁。 你这样追求的方式与正道背离,又如何能继承前人的教诲? 本禅人画的人像在人前展示,但却被误认为是和泥合土。 这其中还有不少的误解和错误,就像那焦尾大虫原来是老虎一样。 注释: 学道不根:指学习道家之道不得其真髓
【注释】 飏(yāng):飘动。 樵斧:砍柴用的工具。 堆坊:储藏粮食的仓库,这里泛指粮仓。 黄梅:指端午节前后的天气,俗称“黄梅天”。 通:消息,信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所作,描写了一位砍柴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首句“飏下采樵斧”,意思是说,他放下手中的砍伐工具,准备去采集山中的野果。这里的“飏”字形象地描绘了砍柴人放下工具后轻松自在的样子
颂古三首 其二 师姑元是女人作,百衲禅僧多罔措。 注释: - 师姑:指的是出家人的女性,这里特指女尼。 - 女人作:女性以佛道修行的方式存在。 - 百衲禅僧:穿着各种袈裟的和尚,形容其修行方式五花八门。 - 罔措:没有正确的方法或方向。 雁回沙塞口衔芦,燕绕红梁浑不顾。 注释: - 雁回沙塞:大雁飞回沙漠。 - 口衔芦苇:嘴里叼着芦苇,形象地描绘了大雁的形态。 - 燕绕红梁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子细看来,从头错算。 姮娥昨夜失金针,撼动玉楼寻不见。 译文如下: 天空中的月亮是完整的,而人间的月亮只有一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从开始到最后都是错误的计算。嫦娥在昨晚不慎丢失了一枚金针,她试图寻找它却找不到。 注释与赏析: - 关键词: 「天上月圆」和「人间月半」分别描述了天空中完美无缺的月亮和地上不完整的月亮。 - 诗句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审美情趣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等,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这首诗的首句“旧岁夜来去”,意为去年的夜晚已经离去,第二句“新年今日来”意指今年新春佳节已经到来,第三句“既无来,又无去”是承接上二句的意思,即既已过去也未到来的岁月里,诗人所经历的种种人生际遇
诗句原文: 有问冬来事,京师出大黄。 汉家勋业在,樊哙与张良。 注释解释: - 冬来事:指冬天发生的事情或事务。 - 京师:古代对京城的称呼。 - 大黄: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者草药。 - 汉家:指汉朝,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 - 勋业:功勋和事业。 - 樊哙:西汉初期的名将,以勇武著称。 - 张良:汉代著名谋士,曾帮助刘邦建立汉朝。 译文: 有人问我冬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注释】: 1. 偈颂四十二首:佛教中,以颂体写经文,称偈颂。 2. 尧仁广被:尧的仁爱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3. 三千界:指宇宙间的一切地方。 4. 舜德长敷:舜的功德广泛流传。 5. 珍重圣恩:珍惜皇上的恩情。 6. 海檀烟:佛教香名,梵语作“阿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偈颂诗。全诗通过对尧舜的歌颂与对佛的虔诚礼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象征手法
以下是《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四》的内容: 诸人知处良遂知, 良遂知处人不知。 王维已死无人画, 留得青山对落晖。 注释: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大诗人释智遇,这是一首宋词作品,已收录于唐诗宋词之中。 2. “诸人知处良遂知”意味着那些懂得其中道理的人,他们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特点。这里的“诸人”指的是那些有智慧或悟性的人,“知处”表示理解或认识某个地方
注释: 常独行,常独步。 意思是我常常独自行走、漫步。 咄,莫来拦我毬门路。 意思是你不要再来阻拦我,让我继续前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独自行走时的豪爽和自信,以及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风貌。诗人以“常独行,常独步”开篇,直接表达了自己喜欢独自行走的心境。接下来,诗人以“咄,莫来拦我毬门路”一句,表达了自己对于阻碍自己的人或物的不满和不屑。这里的“毬门路”可能指的是某种阻碍或陷阱
注释: 百不知,百不会。 比喻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 似兀如痴,随群逐隧,谁云赵璧无瑕颣。 就像一个傻瓜一样痴迷,跟随群体追逐潮流,谁说赵璧(古代一种玉)没有瑕疵。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无知和盲从的看法。他以“百不知,百不会”来讽刺那些只知道盲目跟风的人,认为他们就像傻瓜一样痴迷,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价值。接着,他用“似兀如痴,随群逐隧”来形容这些人的行为
【注释】: 智慧弓:比喻高超的智慧。坚:坚固,牢固。射破虚空成两片:箭穿透云层,从高空射出。海门:指海上的门户——渤海。两三行:形容波浪起伏不平。牛头没,马头回:形容海浪翻滚。铁壁银山:形容波涛汹涌,犹如银山一般。拶开:压碎。上苑玉池方解冻:上苑(皇家园林)的玉池刚刚解冻。湖光潋滟映崔嵬:湖水波光粼粼,映照出巍峨的山峰。却笑普通年远事:却笑那些久远的事情。不从葱岭带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