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携入故园,篾头时过短篱边。
烂泥有刺无人见,踏著方知脚底穿。
诗句释义与译文:
- “父子相携入故园” - 这句描述了一对父子一起回到了他们曾经的家园。
- “篾头时过短篱边” - “篾头”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竹篾或类似的材料,而“短篱边”则表明他们走过了篱笆的边缘或者旁边。
- “烂泥有刺无人见” - 这句表达了在看似无害的烂泥中隐藏着尖锐的刺,比喻表面看起来无害的人或事物,实则内含隐患或危险。
- “踏著方知脚底穿” - 这表示只有亲自尝试踩踏,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鞋子被烂泥磨损到了底部穿透的程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父子俩重游故地的情景,引出了一系列关于表面与实质、外在与内在的对比和反思。诗中没有直接描述烂泥的具体特性(如锋利程度),而是通过比喻来表达一种警示:看似不起眼的外表下可能存在的危险或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常见,诗人通过简洁的语句传达深刻的寓意,引导读者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
注释与赏析:
- 父子相携入故园: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无间。
- 篾头时过短篱边:使用了“篾头”,暗示了某种简陋或粗糙的物品,而“时过”则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行为。
- 烂泥有刺无人见:这里的“烂泥有刺”形象地比喻那些隐藏的问题或危险,而“无人见”则强调了这些问题的隐蔽性。
- 踏著方知脚底穿: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之前未觉察到的问题,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教育性和警示性的诗歌。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看似平凡或无害的事物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避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