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寔头禅无伎俩,一句分明如扑相。
客来只是叫担板,不知的当谁担板。
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四部分来解读:
诗句解析
- 朴寔头禅无伎俩,一句分明如扑相。
- “朴寔头禅”是佛教用语,意为“佛性”,即本性中具有的佛性或智慧。
- “伎俩”在这里意味着技巧、手段。
- “一句分明”表示某事物或言论清晰明确。
- “扑相”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或者笔误,但在此语境下,可能意味着“明显”或“显而易见”。
- 客来只是叫担板,不知的当谁担板。
- “客来”指客人来访。
- “只是叫担板”指的是客人来了,只是简单地叫了一声“担板”。
- “不知的当谁担板”中的“的”可能指的是某个人或物,而“担板”是一种搬运工具。这句话可能在表达一种困惑:不知道是谁在承担这个任务。
译文
朴直的僧人没有技巧或手段,一句话就是如此明显,如同扑面而来一样。
客人来了,只是简单地叫了一声“担板”,却不知道谁来承担这个任务。
注释
由于这是一个翻译任务,我将提供一些基本的中文解释和关键词的英文对照。
- 朴直(Pǔ Zhēn):朴实无华,正直。
- 伎俩:技巧、手段。
- 扑相:明显、一目了然。
- 客来:客人到来。
- 只是:仅仅,仅仅。
- 担板:古代的一种搬运工具,类似于扁担。
- 不知的当谁:不知道该由谁来承担这个任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朴素生活和直接交流方式的赞赏。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朴实的僧人,以及客人简单的行为,传达了一种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本质和本质的表现,而不是形式和技巧。诗中的“朴直的僧人”和“一句分明”都突出了这种直接性和明晰性,而“客人只是叫担板”则展示了这种生活的简单与真实。最后,“不知的当谁担板”表达了一种对未知和责任的淡然态度,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中简单真理的欣赏。整首诗简洁而含蓄,充满了哲理意味,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