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高标见实难,狂澜既倒赖公还。
学穷游夏渊源际,文列班杨伯仲间。
落落声尘随逝水,滔滔论著在名山。
凄凉四海门人泪,想对秋风为一潸。
【注释】
曾子固: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曾巩在北宋时期以文章名世。
舍人:官名,指翰林学士。
挽辞:挽词,为死者写的悼念词。
实难:实际上很难做到。
狂澜:猛烈的波浪,比喻政治上的大风暴。赖公还:幸亏有公(即曾巩)来挽救,才能平息这场政治风波。
游夏:古代著名的学者。渊源际会:学问渊源,遇合机会很好。
班杨:班固和杨雄,都是汉代的大文人,曾巩在这里把他们比作自己的前辈。伯仲间:兄弟之间,辈分相当。
落落声尘:形容人落拓不羁的样子。随逝水:像流水一样消逝。
滔滔论著:滔滔不绝的议论著述。名山:指高山。这里指著作如山一般高大,多才多艺。
四海门人泪:指四方门生。
秋风:指秋天的凉风。一潸:眼泪流下。潸,流泪的样子。想对:想对着什么?
【赏析】
《曾巩舍人挽辞》共四首,此为其一。
这首诗是作者给曾巩写挽辞时所写的一首悼诗。挽辞是一种悼念亡人的诗词,它往往寄托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情。
首句“命世高标见实难”,说曾巩作为一代文豪,他的志向和才能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一句是对曾巩的赞美和称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敬佩之情。
次句“狂澜既倒赖公还”,则进一步描绘了曾巩在政坛上所展现出的才华。曾巩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政治斗争中也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他能够巧妙地化解政敌的阴谋,使国家免遭危难,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出色的能力和智慧。
第三句“学穷游夏渊源际,文列班扬伯仲间”,则是对曾巩学问和才学的更高赞誉。他曾说过:“吾尝谓读书万卷不读《左氏》,不谓之博;作文百万字不读《骚》与李杜诗,不谓之工。”由此可见,他对《左氏》和杜甫、李白的诗歌都十分推崇。而曾巩自己也曾说:“予观《骚》《经》,皆足以明道,而《左氏》尤近于人情。”这说明他对《左氏》的研究也十分深入。因此,他在学问上的成就自然是无人可比的。
第四句“落落声尘随逝水,滔滔论著在名山”,则进一步描绘了他一生的足迹和成就。曾巩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奔波忙碌,他的身影仿佛随着逝去的水波而渐渐消失,但他的著作却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般耸立于世间。他的思想和见解也像长江大河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最后一句“凄凉四海门人泪,想对秋风为一潸”,则是对曾巩的深情缅怀和哀悼之情的表达。曾巩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如今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在为他感到悲伤,他们不禁想起那秋风中飘落的落叶,那是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啊!
这首诗通过对曾巩一生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它也展现了曾巩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崇高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