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卧云林,往往厌阛阓。
今朝郡斋里,岑寂返可爱。
曦和破帘栊,幽鸟语庭际。
开门面脩圃,珍木罗翠盖。
萧疏旧菊丛,裛露有馀态。
主人事天和,万虑屏身外。
劳生一断梗,何处考根柢。
安能从物役,扰扰空卒岁。
脱巾每相从,颇得资傲睨。

【注释】

1.逍遥堂:在徐州,苏轼的官舍。

2.书事:写诗。

3.郡斋:指官府的书房。

4.岑寂:寂静。

5.曦和:日出,阳光。

6.破帘栊:掀开帘子。

7.语庭际:鸣叫于庭院中。

8.珍木:名贵树木。

9.萧疏:萧条稀疏。

10.万虑:一切忧虑。

11.考根柢:求取根本和基础。

12.劳生:劳苦的生活。

13.一断梗 :比喻像断了的枯树枝一样。

14、安能从物役:怎么能随随便便为外物役使。

15、扰扰:烦扰,纷乱。

16.资傲睨:以傲然自视的态度面对。

【赏析】

《逍遥堂书事呈子瞻》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初夏,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逍遥堂”是苏轼任徐州通判时的住所,也是他与弟苏辙经常聚会的地方。《逍遥堂书事呈子瞻》是苏轼在夏日里闲居无事,即席挥笔,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联起得平淡自然。诗人把“寻常卧云林”的隐居生活写得非常平淡自然,“厌阛阓”则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之情。“平常”、“淡薄”,正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否定,而“往往”、“每每”,又表现出他的频繁来往。“厌”字,写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颔联承上启下,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夏日里的逍遥堂之景。

颈联写诗人在逍遥堂内读书的情景。“开门”二字写出了诗人读书时的状态,“面脩圃”,写出了园中的景色,“罗翠盖”,写出了各种树木繁茂的景象,这既写出了逍遥堂的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用典抒情。诗人以“主人事天和”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宁静的心态;而“劳生一断梗”,则表明了他对于仕途生活的无奈和厌倦;最后以“安能从物役”收束全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以及追求自由、宁静的高尚情操和坚定决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逍遥堂内读书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追求自由、宁静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