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好诗书,龌龊空闭户。
有若丹青徒,秉笔学画虎。
法师当是时,声价久已负。
籍籍东州人,高谈慕支许。
余时迹四方,浪涉川陆苦。
昨夜北山翁,挑灯同软语。
因论乡里贤,怅师成独阻。
南徐号名都,兴发历汉楚。
峥嵘江上山,王气埋千古。
至今风前笛,夜夜怨江浦。
感慨易成吟,安得君来伍。
【注释】
次韵:应和别人的诗。顺上人:即顺宗和尚。叔康:僧顺康的字。讲师:讲经的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是作者与顺宗和尚之间相互唱和之作。
首联:“少年好诗书,龌龊空闭户”。此句以“少年”起笔,表明了作者早年好为诗书,但生活困顿,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龌龊”,指生活清贫、贫困潦倒。“闭门”,则表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颔联:“有若丹青徒,秉笔学画虎。”此句以“画虎”起笔,既表现了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现实中政治斗争的无奈。“丹青”指的是绘画,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画虎”一词,既暗示了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追求高超技艺的愿望,又暗示了他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遭遇挫折的命运。
颈联:“法师当是时,声价久已负。”此句以“法师”起笔,既表现了诗人对宗教领袖的崇敬之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担忧。“法师”指的是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当是时”则表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声价”,原意是指名声和地位,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负”,即失去之意。“声价久已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及对现实政治斗争的无奈。
尾联:“籍籍东州人,高谈慕支许。”“籍籍”形容人众多而杂乱,“东州”指的是洛阳一带。“支许”指的是东汉时的两位著名学者——郑玄和许慎。此句以“东州人”起笔,既表现了诗人对洛阳一带文人墨客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身处困境的无奈。“高谈慕支许”,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才华横溢、备受尊敬的文人的羡慕之情。
尾联:“余时迹四方,浪涉川陆苦。”此句以“余时”起笔,既表现了诗人游历四方的生活经历,又表现了他游历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艰辛。“浪涉”意为漂泊不定地旅行,“川陆”则指江河山川。“苦”,则表示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辛。
尾联:“昨夜北山翁,挑灯同软语。”此句以“北山翁”起笔,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又表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挑灯”则描绘了夜晚相聚的情景。“同软语”,则表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畅谈心曲的场景。
尾联:“因论乡里贤,怅师成独阻。”此句以“因论乡里贤”起笔,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讨论家乡才子们的话题,又表现了他对于家乡才子的思念之情。“怅师成”则表示了诗人对于自己曾经的老师——僧顺康的思念之情。“独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师被贬流放到远方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尾联:“南徐号名都,兴发历汉楚。”此句以“南徐”起笔,既表现了诗人对南京(古称南徐)的喜爱之情,又表现了他对于南京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敬仰之情。“兴发”则表示了诗人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喜爱之情。“历汉楚”,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南京历史上的辉煌成就的了解和敬仰之情。
尾联:“峥嵘江上山,王气埋千古。”此句以“峥嵘江上山”起笔,既表现了诗人对江上山景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他对于历史沧桑的感受。“王气”则表示了诗人对于古代帝王所在地的特殊情感。“埋千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的感受。
尾联:“至今风前笛,夜夜怨江浦。”此句以“至今风前笛”起笔,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回忆之情,又表现了他对于故乡的情感寄托。“怨江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感慨易成吟,安得君来伍。”此句以“感慨”起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之情;“易成吟”则表明了诗人容易产生感慨并乐于抒发感慨的特点;“安得君来伍”则是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感慨并给予支持的愿望。整首诗以诗人的内心情感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友情、历史等方面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