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櫩霁晚雨,馀响犹滴沥。
天风吹浮云,入夜已无迹。
月波泛修竹,滟滟流几席。
兰膏灭众炬,凉气满四壁。
蕙烟擢铜炉,暗触鼻端息。
藜床但危坐,万想本空寂。
肺肝既冷然,纨扇亦暂释。
将军不吾期,乐事空自得。
愿言赋长谣,为我记此夕。
夏夜奉怀景文路分
曾树霁晚雨,余响犹滴沥。
天风吹浮云,入夜已无迹。
月波泛修竹,滟滟流几席。
兰膏灭众炬,凉气满四壁。
蕙烟擢铜炉,暗触鼻端息。
藜床但危坐,万想本空寂。
肺肝既冷然,纨扇亦暂释。
将军不吾期,乐事空自得。
愿言赋长谣,为我记此夕。
【注释】
曾:指诗人自己。
树:树荫。
霁:雨过天晴。
晚雨:傍晚的雨水。
馀响:未尽的余音。
天风:天空中的清风。
吹浮云:把浮动的云吹散。
入夜已无迹:到了夜里就看不见踪影了。
月波泛修竹,滟滟流几席:月光洒在竹子上,水波荡漾,仿佛流动在席子上一样。
滟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兰膏:指点燃的香。
灭:熄灭。
众炬:众人的火把。
凉气:清冷的气息。
蕙烟:指点燃的香。
擢:举起。
铜炉:用铜制成的炉子。
暗触:隐约触动。
鼻端息:鼻子中清凉的气息。
危坐:坐在高高的椅子上。
万想:无数的想象。
冷然:冷静而淡然。
纨扇:细绢扇子,这里指手拿着扇子扇风。
暂释:暂时放下。
将军:这里指诗人自己。
吾期:我的期望。
乐事:使人快乐的事。
长谣:长长的歌谣。
赋长谣:写下一首长的诗来。
【赏析】
《夏夜奉怀景文》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五律,作于大历三年(768)夏初。这首诗是作者在夏日夜晚写给朋友的一首赠诗。全诗以写景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景文的怀念之情。
首联“曾树霁晚雨,馀响犹滴沥”描写夏夜的情景。诗人用“曾树”二字点出地点,“霁晚雨”则表明时间是在傍晚时分,天气已经放晴。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晚雨过后,空气中还弥漫着雨后清新的气味,让人心旷神怡。
颔联“天风吹浮云,入夜已无迹”继续描绘夏夜的景象。此时,天空中的清风正吹散飘浮的云朵,使得夜晚的天空显得更加明亮通透。随着夜色的加深,那些漂浮的云朵也逐渐消失在视野之外。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表达打下了基础。
颈联“月波泛修竹,滟滟流几席”则进一步细化了夏夜的细节。诗人发现月光洒在竹子上,水波荡漾,仿佛流动在席子上一样。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夏夜的美丽和宁静。
尾联“万想本空寂,肺肝既冷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这宁静的夏夜中,诗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心中充满了感慨。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肺腑和肝肠都被清凉的气息所冷却,从而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一联诗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通过对夏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入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诗中的意象和典故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味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