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泛浙西船,夜泊兰溪岸。
篷窗坐不眠,县鼓鸣夜半。
桥上趁墟人,往来彻清旦。
办此朝夕劳,不博一日饭。
复毡睡正暖,闭户有人嫌夜短。
【注释】
兰溪:浙江一条河,在今浙江省境内。
篷窗:船篷上的窗户。不眠:睡不着觉。县鼓:县的更鼓,这里指报时用的更鼓。墟人:打柴、赶集的人。办此朝夕劳:为了这早晚辛苦劳动。不博一日饭:不能换得一天饭吃。复毡(zhān):草垫子。正暖:正好暖和。有人嫌夜短:有家人责怪天太短。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渔夫的日常生活,通过描写他的生活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矛盾。
首句“我泛浙西船”点明地点,是泛舟浙西,说明诗人是在船上度过一夜。次句“夜泊兰溪岸”,点出时间是在夜晚,说明诗人是在兰溪岸边泊舟过夜。三句“篷窗坐不眠”,描绘了诗人夜宿船上的情景——他坐在船篷上的窗前,睡不着觉。“篷窗”表明船篷上没有顶棚,“坐不眠”表明诗人无法入眠。四至六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夜宿船上的情景。“篷窗坐不眠”是因为船篷上没有顶棚,“篷窗”即船篷上的窗户;“县鼓鸣夜半”,说明诗人在船上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报时更鼓声,“县鼓”即县里的更鼓,这里指报更的更鼓;“桥上趁墟人,往来彻清旦”,说明诗人看到桥上有人在打柴、赶集、来往不绝,一直忙到天亮。“逢人问一何晚?沾衣知夜寒。”(《木兰花》)
最后两句“办此朝夕劳,不博一日饭”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不博一日饭”说明诗人为了这些辛苦的劳作,连一日的口粮都难以换得。整首诗语言朴素,真实地反映了渔夫的生活状况,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残酷剥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