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山色里,猿啸月明天。
唤作圆通境,更参三十年。
【赏析】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历代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这首题于庐山的七绝诗,虽无名家名句,但写得清丽自然,意境深远。全诗紧扣着“圆通境”这一题意,从水声山色、猿啸月明中勾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首句“水声山色里”,点出庐山的特点。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庐山的水声,而是通过“山色”与“水声”相映衬,写出了庐山独特的自然风光。而猿的啼叫、明月的升起,又为这美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气。这里的“山色”和“水声”,都是庐山的特色。
次句“猿啸月明天”,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庐山夜晚的景象。猿的啼叫和明月的升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诗人又巧妙地将庐山比作“圆通境”。这里的“圆通境”,既指庐山本身的美景,也暗指庐山所蕴含的禅理。在禅宗中,“圆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圆满、通畅的状态,没有障碍。这里的“圆通境”就是指这样的一种境界。
第三句“唤作圆通境,更参三十年”,诗人将这种境界与自己的修行经历联系起来。他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因此可以称它为“圆通境”。而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修炼。这里的“三十年”,既指时间的长短,也暗指修行的历程。诗人以三十年的时间来比喻修行的过程,既显得庄重又充满了自信。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美景的描绘,以及对自己修行历程的叙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庐山之中,也存在于诗人的心灵深处。它既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