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妙旨,海口难宣。
简要提撕,知音罕遇。
事无一向,理出多门。
岂不见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深秋帘外千家雨,落日楼前一笛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偈六十九首 其十九》,全文如下:

宗门妙旨,海口难宣。
简要提撕,知音罕遇。
事无一向,理出多门。
岂不见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深秋帘外千家雨,落日楼前一笛风。

注释:

  • 宗门:佛教中的派别、门户。
  • 妙旨:高深的道理。
  • 口(海口)难宣:难以表达或传达。
  • 简要提撕:简要地阐述和引导。
  •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 事无一向:事物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结果。
  • 理出多门: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道理。
  • 句归何处:句子的归宿在哪里?
  • 藤倚树:像藤一样依附在树上。
  • 树倒藤枯:树木倒伏,藤蔓枯萎。
  • 句归何处:句子的归宿在哪里?
  • 千家雨:成千上万户人家都在下雨。
  • 落日楼前一笛风:落日的时候,楼前吹起一阵笛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常用于佛教经文的解读。黄庭坚以禅宗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他通过对比宗门和海口难以宣说,以及简要提撕和知音罕遇,来强调禅宗的直接和简洁。

“事无一向,理出多门”表明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醒我们不要拘泥于一种解释或方法。这与禅宗强调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相呼应,鼓励人们超越传统观念,发现内心的佛性。

诗中还提到了句归何处的问题,这可能是在探讨语言和表达的局限性。禅宗认为,真正的智慧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限制,因此这里的疑问也反映了禅宗对于言语和表达的反思。

最后一句“深秋帘外千家雨,落日楼前一笛风”则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来结束整首诗。这可能象征着禅宗修行中的静坐冥想,或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都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禅宗的思想精髓,即直指人心、简言之要、超越言语的束缚,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