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使渡头船,如今不记年。
爱他风浪恶,方是趁粗钱。
注释:经常使渡头船翻,如今已忘记年数。喜欢他的风浪恶,才去趁这粗钱。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江上船只的描述来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赞美船只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此来告诫人们要像船只一样,要有敢于面对困难、挑战的精神。
惯使渡头船,如今不记年。
爱他风浪恶,方是趁粗钱。
注释:经常使渡头船翻,如今已忘记年数。喜欢他的风浪恶,才去趁这粗钱。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江上船只的描述来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赞美船只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此来告诫人们要像船只一样,要有敢于面对困难、挑战的精神。
【注释】: 颂古五十七首 其五十七 1.绝消息处捉来,有形影中走却。2.只因懒问儿孙,要把襕衫反着。3.坐久成劳,位次已高。4.起时失却人天相,无限行人认白毫。5.僧家有口无心者,便是道流无口者?6.若言此是修行人,争知他心下事。7.佛祖本为人间生,岂关世味与人情。8.一饮一啄皆前定,百年三万六千春。9.莫言佛法无凭据,定慧还同戒律行。10.大圣昔曾居此处,如今犹是小通名。11.山僧只解餐溪水
【注释】 乱走:无目的地乱跑。 捉得:捉住了。 玉麒麟:指唐玄宗所乘的白玉石麒麟。 咬断:用牙齿咬断。 【赏析】 此诗描写一个无赖,到处胡闹,惹出事端,却不知悔改,反而继续胡来。他到人家去,人家要关门,他就捣门;人家有贵重之物,他便想抢;他甚至想咬人。最后终于被抓起来治罪。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这位无赖的丑恶行为写得活灵活现。全诗语言简练,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 1. 非他:不是别人,指本物。 2. 安排:布置、设置。 3. 盖覆:遮盖、覆盖。 4. 隐显包罗:隐藏与显现都包含在内。 5. 抬头失却旧时路: 抬头看见了新的道路。 6. 捉篙:用篙划船。 7. 转易作难:改变原来的状态,变得困难。 8. 拔贫成富:把贫穷变成富有。 9. 千人万人恁么去:让一千或万人这样去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农夫的行船经历,寓意着事物变化无常
诗句释义: 1. “自赞”:这是诗人对自己画作的评价或称赞。 2. “丹青写出,剩却一个。”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的画作虽然用尽了所有的技巧和技巧,但仍有不足之处。 3. “窦入布衫,著著便破。” 这句诗描绘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辛苦与困难。 4. “土面灰头那畔行,水墨观音解推磨。” 这句诗描绘了画家在泥土和石灰中行走,就像观音菩萨一样在研磨墨水。 译文: 赞美自己的画技已经达到了顶峰
【注释】 三昧:佛教语。指修行达到的定境,也指禅定、止观等。 钵饭桶水:用钵吃饭,喝桶装的水。形容贫穷。 云门:即德山(760—853),唐代著名禅师。 捏合:捏造。 𡎺著磕著:磕头叩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一生坎坷,屡试不中,仕途失意。但他性情刚烈,不肯低头。诗中以“尘尘三昧”四句,写自己对佛理的体悟,以及由此而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首联“尘尘三昧”
【注释】: 1. 被里出指:被里,一种被子;出指,伸出手指。 2. 水中露觜:水中露出鱼嘴。 3. 屈指眼开,摇觜身起:用手指一弹,鱼嘴张开,身子便从水底跃了起来。 4. 药病不相治:用药物医治鱼病,不能治好。 5. 何须尽大地:不必把整个天地都填满。 6. 反笑老云门:反而讥笑那些在云门修行的老和尚们。 7. 失却娘生鼻:失去了娘生的鼻孔。 【赏析】: 《颂古五十七首》
【注释】 恰似:比喻。初生月,刚出壳的月亮。两口无一舌,比喻两个口合在一起却没说话。到了曲弯弯,形容弯曲的地方。把火入牛栏,比喻用火焚烧。问他以手便斫额,比喻用手打人或者用刀砍头。猴黑谁知有猴白,比喻外表与内在不一样。向后失目果然是,比喻眼睛看不见。要见长人过深水,比喻想要看到长远的人,必须越过深渊。 【赏析】 此诗写一个被贬谪之人对朝廷的忠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朝政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尽却命根,方可关门。——意思是说,只有彻底断绝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一挨一拶(zà),电涌雷奔。——意思是说,一旦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就会如同雷霆万钧般地猛烈。 3. 佛法水中月,耳里眼里说。——意思是说,佛教的教义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既真实又虚幻,需要通过修行来领悟。 4. 差之毫釐(cī),失之千里,南北东西知几几。——意思是说
【注释】 将成之山:快要完成的山。篑:盛土的竹筐。老倒云门,坐而获利:比喻人倚仗权势或地位,不劳而获。钓鳌钓鲸手段高:指有高超的本领。下海涉波涛:比喻到大海中去捞取鱼鳖。缓放急收自得便:指捕鱼时,把网放开,然后迅速收回。浮家泛宅何飘飘:指像船一样随处漂泊,生活自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颂古五十七首》诗中所写的第五十三首,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前两句为反说,用反说之法,来讽刺那些依仗权势
【注释】针头:比喻小而锋利的东西。 佛面:佛的面部,比喻表面。 “无处若有”:形容手法高明,使人感到神奇莫测。 惊:惊叹、佩服。 【赏析】诗中“颂古五十七首 其五十五”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赞美了那件能“针头削铁”、“佛面刮金”的小东西。这种神奇的本领,使得它出手便令人惊叹不已,从而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件小东西的无限赞叹之情
我给出如下翻译: ``` 与佛相似,却无法得到佛的真谛。 药铫打翻,炉烟四溢。 那一颗明净的还丹分明在手,却流落于人间多少年? ``` 注释: - 与我相似,共尔无缘:形容自己和佛有相似之处,但终究无缘得道。 - 打翻药铫,倾出炉烟:比喻佛法被误解或颠倒。 - 还丹一粒分明在:比喻真正的佛法就在眼前,却被人忽视。 - 流落人间是几年:比喻佛法被世人遗忘,白白浪费了几十年的修行时间。 赏析
【注释】偈三首:佛教用语,指佛语的纲要或要义。本诗为禅宗六祖惠能的语录,是惠能弟子法海所记。偈三首,即《悟道篇》。 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赏析】“祖师”指六祖惠能,“关”是指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的门径。这首诗讲的是参禅悟道的道理。禅宗认为,人要达到觉悟,必须首先通过见性这一关。 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赏析】“透”在这里指的是“领悟”,悟道成佛。 未悟之时,修行之人遇到许多难题,千难万难
诗句释义 1.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这句话表明,真正的道并非属于有知见的人或没有知识的人。它超越了认知的限制。 - 注释:“道”指哲学、宗教或宇宙的根本真理;“知”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属”在这里表示依附。 2.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意识到事物并不等同于知道事物的真相。无知是更根本的状态。 - 注释:认识到(觉察)并不代表完全理解(了解)。无记意指超越记忆的范畴,即不被任何概念所束缚
我们将诗句逐一解读: 1. 千佛:在佛教文化中,佛像是常见的象征物,代表着信仰和精神寄托。千佛则表示无数的佛像,象征着无尽的信仰和修行之路。 2. 居何处:这里的“居”是居住、栖息的意思,询问佛像究竟在哪里。而“何处”则是问法,表达出诗人对于佛像所在之地的好奇和探寻。 3. 题诗黄鹤楼:黄鹤楼是武汉市的一个历史古迹,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题诗”是指诗人在黄鹤楼上吟诵诗句
颂古四首 其三 光非照境境非存,光境俱忘复是痕。 百鸟不来春已老,落华流水绕江村。 注释: 颂古四首 其三 颂扬古代贤人(陶渊明)的高风亮节、高洁品质。这首诗的大意是: 光不是照亮了境界,境界也不是存在的。当光和境界都消失了之后,就只剩下痕迹了。 百鸟不再飞翔,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流水环绕着江村。 赏析: 这是一首颂古之作,诗人以高度的赞美之情歌颂了陶渊明的高洁品质。全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
首句“惯行私路”,意为习惯了走小路,比喻人不守正道。次句“乍赴公筵”,意思是突然来到盛大场合的宴会上。三句“幞头脚短”,是说幞头(古代的一种帽子)太小了,盖不住头。四句“腰带夸圆”,是指腰带太粗,勒住腰身。五句“不是伴郎来劝酒”,暗示这个人不是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嘉宾,而是来凑热闹的。六句“误他年少觅青毡”,意思是他耽误了他年轻时寻找好马的机会。 整首诗讽刺了那些不守正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