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
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
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
诗句释义
-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这句话表明,真正的道并非属于有知见的人或没有知识的人。它超越了认知的限制。
- 注释:“道”指哲学、宗教或宇宙的根本真理;“知”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属”在这里表示依附。
-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意识到事物并不等同于知道事物的真相。无知是更根本的状态。
- 注释:认识到(觉察)并不代表完全理解(了解)。无记意指超越记忆的范畴,即不被任何概念所束缚。
-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如果达到了真正不怀疑的境界,那么一切外在的障碍都将不再存在。
- 注释:不怀疑意味着对事物的真实本质没有任何疑惑或怀疑。铜盘打老鼠比喻了外在因素或人为的干扰不会影响真理的存在。
- 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 注释:抽身表示脱离外界纷扰和干扰;“屋”通常代指个人的生活空间或精神家园。
- 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可以安心地坐下,享受一杯茶,进行自我反省或思考。
- 注释:报教台凳稳可能指一个安静的场所或环境,供人休息和思考。“劝三杯”则暗示了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温暖,为子孙留下宝贵的遗产。
- 注释:兄呼弟唤殷勤处表示家庭中的温馨互动;留得儿孙辨劫灰强调了传承智慧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译文
在不依赖有知见和无知之间,我们应寻找一种超越认知的状态。认识到事物并不等同于知道其本质,无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当一个人达到真正的不怀疑境界时,外在的障碍将不复存在。因此,当他抽身而入,会发现自己仍能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在这种平静的环境下,可以安心地坐下来,享受一杯茶,进行自我反省或思考。在与亲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深厚,为未来的子孙留下宝贵的遗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有知见与无知的状态来表达对超越世俗认知的向往。诗中的“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人类探索真理和生命意义的过程。诗人通过描绘内心的觉醒、对外界干扰的超越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在平和与智慧生活的理念。这首诗鼓励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不忘珍惜家庭和社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