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肌骨好。
洞山价,也难讨。
沩山翁,云岩老。
重注破,成鼓倒。
分明行官路,不觉入荒草。
葛藤因此到而今,业识茫茫何日了。

【注释】

①颂古:诗名,即《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五十七,即此组诗共五十七首。⑤南阳师:指唐代诗人孟浩然。⑥洞山价:指唐代僧人灵澈。⑦云岩老:指唐代僧人慧理。⑧重注破:指唐代著名禅师慧能(禅宗六祖)。⑨鼓倒:指五代末年僧道一(即慧可),得法后,“以手椎胸,血流至地而退,人以为大悟,号曰‘顿教’”。⑩分明行官路:意谓在仕途上行走。⑪不觉:不知不觉。⑫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事物。⑬业识:佛教语,指烦恼、业障。⑭何日了:何时才能消除。⑮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唐时是孟浩然的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灵澈和慧能的诗,借颂二僧以自勉。

灵澈,字源澄,俗姓张,南岳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到长安应举不中,遂隐终南山。天宝六年(747)入京应试,因恃才傲物而得罪权贵,被贬为缙云寺(今浙江新昌)尼众。肃宗即位,又召还长安,仍任左拾遗,不久又被罢去。肃宗乾元二年(759),灵澈又回到终南山,直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圆寂,享年八十二岁。灵澈的诗,多写山水清幽之境及超世脱俗之思。此诗即是其中之一。

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说湖北黄梅人。他曾出家于韶州曲江县曹溪寺,与僧智药结为朋友,两人志同道合,常在竹林中对坐论禅,有时长达数月。后来二人一起游五台山,途中遇到一位名叫神光的和尚,请他们同往曹溪寺讲法。当时曹溪寺主持印宗法师并不承认他们是佛门弟子,于是二人便在石牛岗搭茅棚居住,日夜讲经说法。后来得到印宗法师的承认,正式成为曹溪寺的和尚。不久,慧能在法性寺受戒,并从印宗法师处学得《金刚经》,后来又向五祖弘忍请教《楞伽经》。弘忍死后,慧能在碓坊村建立传衣钵的场所——黄梅寺,并收其徒弟惠明为徒。惠明死后,慧能在黄梅寺传授衣钵于法如,法如又传衣钵给神秀。由于惠明曾跟随弘忍学习《金刚经》,因此慧能说“吾传法于惠明,惠明传于法如”,所以慧能实际上是弘忍的继承人。后来,慧能又收其徒弟玄觉为徒,玄觉后来也成为他的弟子。慧能死后,法如不服,于是双方展开辩论。慧能说:“汝若以心传心,当令正法久住;汝若以心外求法,吾与汝不离因果。”法如不服,于是将慧能的袈裟烧掉,但慧能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法如又请来许多和尚与慧能辩论,结果都败下阵来。最后,法如只好认输。从此,慧能成为禅宗六祖之一。后来,慧能在曹溪寺建立道场,弘扬佛法。

这首诗是颂扬两位佛教高僧慧能和灵澈的,其中既有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又有自勉之意。全诗可分为四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点明主题。

开头两句先点明这两位和尚的名字。灵澈是唐代的僧人,而慧能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六祖之一。这两句诗不仅交代了诗题,而且也为下文的赞颂作了铺垫。

第二层(中间四句):具体描绘这两位高僧的风采。

接着分别描写灵澈和慧能的形象。灵澈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最终隐居山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山水清幽之景以及超然物外的情怀。而慧能则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他曾经被贬为尼众,后来却重新回归佛门,成为禅宗六祖之一。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哲理和禅机。

第三层(最后两句):表达作者的心愿。

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两位高僧的敬仰之情。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第四层(结尾两句):总结全文。

最后两句则是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无论是赞扬还是自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