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未鸣,鼓未响,依前托钵归方丈。
德山不会末后句,岩头密意谁相亮。
只得三年也大奇,留与诸门作榜样。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其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位僧人的修行故事。
第一句“钟未鸣,鼓未响,依前托钵归方丈。”描绘的是该僧人每日清晨,在寺院中打钟后开始他的托钵生活。这里的“钟未鸣,鼓未响”是指寺院的钟声和鼓声还没有响起,暗示了僧人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托钵生活。接着,“依前托钵归方丈”说明该僧人每天都会按时到寺院中打钟后托钵回家,这是他日常的生活规律。
第二句“德山不会末后句,岩头密意谁相亮。”表达了对僧人德山的一种评价。这里,“末后句”指的是僧人德山所传授的最后一句话,而“岩头密意”则是指他在讲经或说法时的深奥含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德山的最后一句话,虽然深奥难解,但却被这位僧人完全领悟了。至于“岩头密意”,则是对那位僧人的赞誉,他认为他能够理解并领悟这种深奥的含义。
第三句“只得三年也大奇,留与诸门作榜样。”是对这位僧人的肯定和赞扬。这里,“只得三年”表示该僧人在寺院中度过了三年的时间。而“留与诸门作榜样”则是对他的一种期望,希望他将这种修行的精神带入到其他门徒中,起到示范作用。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僧人的修行生活和他独特的修行方式。通过对僧人每日托钵、打钟等生活细节的描述,以及对其理解和领悟深奥教义的能力的赞扬,展现了僧人的虔诚和智慧。同时,通过将这位僧人与其他僧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了其修行的独特性和非凡之处。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僧人的修行生活,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精神的推崇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