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南北尽僧居,仿佛天花傍镜湖。
支遁厩中多养骏,丈人屋上试占乌。
轩窗面面云痕湿,楼观层层水影孤。
惆怅门前一抔土,倩谁封殖戒樵苏。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市海淀区,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为“万寿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寺院和万寿山的西部辟为皇家园林,改名“静宜园”,又称“清漪园”。道光二年(1822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御苑。

注释:

  • 圆明后葬者居祖塔前属寺僧树表以识之:圆明园后来被埋葬在这里。位于祖塔前的属寺中,寺庙僧侣们用树作为标志来记住这个地方。
  • 小桥南北尽僧居,仿佛天花傍镜湖:小桥通向南北,尽头是寺庙。这里的风景好像天上的花朵靠近镜子般的湖泊。
  • 支遁厩中多养骏,丈人屋上试占乌:支遁厩中有很多好马,丈人屋上有鸟儿栖息。
  • 轩窗面面云痕湿,楼观层层水影孤:轩窗面向天空,每一层都有雨水的痕迹,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水中的倒影,显得孤独。
  • 惆怅门前一抔土,倩谁封殖戒樵苏:惆怅地发现门前有一堆土壤,没有人能修复它并提醒我注意保护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圆明园遗址的景象,从南到北穿过小桥,到达属于寺院的地方。寺院内树木成荫,风景如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诗中提到的“天花”、“镜子般”湖泊、“骏马”、“鸟巢”等意象,都展现了圆明园的美丽与神秘。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繁华的皇家园林已经沦为废墟,只留下一些遗迹让人感慨万分。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