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琅琊,洎被这僧惑乱。
若非这僧,琅琊令不虚行。
末后棒头卖峭,更向露柱藏身,笑杀毗耶杜口人。

【注释】

偈颂六十八首:佛教经文,以韵文形式解释佛经。偈:是一首长篇的颂体诗。

其十四:这是《偈颂》中的第14首。

非琅琊:指不是琅琊山的人。

洎:及,与。这僧:指僧人。惑乱:迷惑扰乱。

非:不是。令:使得,动词。

若:假如,引导条件假设。这僧:指僧人。

虚行:空名而实不至,这里指没有实际效果。

末后棒头卖峭:指僧人用棒棒打自己,表示自己有道行。

更:又,表递进。露柱藏身:指躲在柱子上。

笑杀毘耶杜口人:指嘲笑那些闭住嘴巴不说话的人。毗耶:梵语,意为“愚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779—843),唐朝时期诗人、诗论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和僧侣。他一生清贫,嗜酒成性,因与韩愈等同时而名声不及韩愈,世称“贾岛贾长江”,亦自号“长江贾公”。

诗中作者借对一个僧人的议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对佛教徒虚伪行为的鄙视和愤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名利看淡的心态。全诗语言平实,情感深沉,充满了讽刺意味,是一篇很有思想性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