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升堂,无可垂示。
便恁么散去,诸人未必灵利。
且向秤锤上,捏出些子汁,贵图有个滋味。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注释】
月旦:指月,比喻佛。升堂:比喻开悟,觉悟。无可垂示:没有可教导的东西。便恁么:就这样,这样。散去:指觉悟后,豁然开朗。灵利:聪明伶俐,机敏。秤锤:古代的量具,用铜铸成,有刻度。“捏”字,是动词,意为用“秤锤”称量。“汁”字,是名词,指秤锤的重量。滋味:味觉感受,比喻悟道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禅宗公案,即“拈花微笑”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维摩经》,说的是释迦牟尼在灵隐寺讲经时,一位名叫摩诃衍的婆罗门女前来听法。佛陀见其容貌端庄,便将一朵鲜花抛向空中,示意她来拈花。女弟子拈花之后,佛陀便问她:“你从何而来?”女弟子回答:“我来自摩诃末国。”佛陀说:“那朵花是从天上飞来的。”女弟子又问:“天上的花从何处飞来?”佛陀再次回答:“地上的花从地上生长。”女弟子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这首诗的译文大致如下:
月亮升起了,无法教导众生。
就这样散去,众人未必聪明伶俐。
现在就像秤锤一样,抓住一点感觉,希望能找到其中的滋味。
见到它不取走,思考起来千里迢迢。
这首偈颂通过讲述“拈花微笑”的故事,表达了禅宗对于顿悟、直觉和直接理解的追求。它强调了悟道的瞬间性和不可言传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无法教授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那些微妙的感觉和灵感,因为它们可能就是通向真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