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圣人,同归一理。
理长则行,理短则止。
虚空无心,墙壁有耳。
不涉言诠,单提直指。
口缝才开,不是不是。
诗句解读
1. 三教圣人,同归一理。
译文注释:这里指的是儒、道、释三家的圣人,都追求同一个道理。
2. 理长则行,理短则止。
译文注释:当道理足够充分时,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当道理不足不足以支撑行动时,就应当停止。
3. 虚空无心,墙壁有耳。
译文注释:形容内心如虚空一般没有杂念,而外界的声音(墙壁)却能听到。
4. 不涉言诠,单提直指。
译文注释:不通过言辞来阐述道理,而是直接指出道理的本质。
5. 口缝才开,不是不是。
译文注释:当你刚开口说话,立即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中,因为言语本身无法涵盖所有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理长则行,理短则止”的描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事,其行为和表现总是与它所依循的道理相适应的。这里的“理长则行”,意味着道理充分时,人们的行为就会自然发生;如果道理不足,那么人们的行动就可能受阻。这反映了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即人们在理解和遵循了事物的根本道理后,自然而然地按照道理去行事。
诗句以“虚空无心,墙壁有耳”来形容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虚空无心”描绘了一种心灵的状态,即在不被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平静和自由。而“墙壁有耳”则形象地表达了外界声音的存在,即使身处安静之中,也能感知到外界的一切声响。这既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赞美,也是对外界环境的无奈接受。
最后两句,“不涉言诠,单提直指”和“口缝才开,不是不是”,进一步强调了直接和简洁的重要性。在表达观点和思想时,直接明了往往比绕弯子、兜圈子更有效。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言语虽然可以用来沟通和表达,但并非万能的。有些时候,过多的言语反而可能成为束缚,导致自我否定和循环论证。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辞,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
这首诗通过对三教圣人、理长则行、理短则止等概念的阐释,以及虚空无心、墙壁有耳等比喻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道理、内心和言语的深刻哲理。它鼓励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找到合适的道理和方法去应对,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