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若有,脱罗笼处万象平沉。
万法若无,没遮护时红尘满地。
如孤云行空,如寒月即水。
拟从于此觅云山,何啻白云千万里。
【注解】
偈:佛教语,佛教中指佛经的颂诗,或指佛门的偈语。颂:佛教语,指佛门中的偈语、佛经、佛事等。百四十二首:佛教《大乘起信论》中说:如来所说法门有一百四十二种。这里用“百四十二首”比喻佛法的广大无边。
其一百七:指《大乘起信论》中的第四十七品“一真法界”的内容。
万法若无:一切法都没有了。
没遮护时:没有被遮蔽保护的时候。没遮,没有遮蔽。即没有障碍。
红尘:佛教语,指世间万物和众生。
拟从于此觅云山:想要从这里去寻找云山。拟,打算。这里的意思是想从这里寻找一种境界或理想。云山,指高耸入云的山峰,也常用来形容仙境或理想的境界。
何啻(chì):岂止是。啻,副词,岂止,不只。
【赏析】
这首诗是《大乘起信论》中“一真法界”这一教义的具体表述。在佛教中,一真法界是指真实不变、永恒不变的世界,是一切法的最终归宿。
第一句“一法若有”,意思是如果有了某种法,那么一切都将变得和谐、平静。这里的“一法”指的是佛教所说的一切法,包括所有的事物、现象和规律。有了这种法,一切都将得到统一,不再有对立和矛盾,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和谐、平衡。这就像是被束缚的鸟儿一旦获得自由的翅膀,就能振翅高飞,展现自己的才能和魅力。
第二句“脱罗笼处万象平沉”,意思是一旦摆脱了束缚,万物都将恢复本来的状态,一切都将归于平静。这里的“万象”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脱罗笼”则是比喻摆脱束缚的意思;“平沉”则是指一切都恢复了本来的状态。
第三句“万法若无”,意思是如果不存在所有的法,那么一切都将变得混乱不堪。这里的“万法”指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若无”则是意味着不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些法,就会导致世界的混乱和无序,一切都将失去原有的秩序和稳定性。就像一片荒废的土地,没有了水源和植被的滋养,会变得荒凉和贫瘠。
第四句“没遮护时红尘满地”,意思是当一切被遮蔽保护的时候,世界就会变得肮脏不堪。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俗的烦恼和诱惑,也是佛教用语,用来比喻人世间的种种纷扰和困扰;“满地”则是形容到处都是,遍布整个空间。
第五句“如孤云行空”,意思是像孤高的白云在天空中自由行走一样,没有任何束缚和羁绊。这句话比喻了一个人在世间独立自主、不受他人左右的状态。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和独立,才能真正超越世俗的纷扰和困扰,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六句“如寒月即水”,意思是像寒冷的月光洒在水面上一样,一切都是清澈透明的。这句话比喻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应该像月亮一样明亮、清晰,不受任何杂质的污染和干扰。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足够纯净和清明,才能看清自己真正的本性和欲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最后一句“拟从于此觅云山”,意思是我想从这里寻找一种境界或理想。这里的“此”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一真法界”,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纷扰、回归到本源状态的境界;“云山”则是比喻这种境界的高远、神秘和美好。通过寻找这样的境界,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限制和束缚,实现内心的解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