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江流知几霜,烦君著语吊滕王。
琴中谁识啼乌曲,酒后任称司马狂。
阁序尚留唐篆刻,剑光何预晋兴亡。
此行遍览遗踪了,历有徵书出建章。

【注释】

槛外江流知几霜:槛外的江流,知道已经过了几次霜降了。槛外,窗外,即庭院。

烦君著语吊滕王:烦劳你为滕王阁作诗以哀悼吧。

琴中谁识啼乌曲:在琴声中谁能听懂那《乌夜啼》的曲子呢?

司马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阁序尚留唐篆刻:滕王阁的碑文上还保留着唐朝的篆书。

剑光何预晋兴亡:晋代的兴亡与剑光有什么关系?

此行遍览遗踪了:这次行程要游览滕王阁遗迹。

历有徵书出建章:历史上有帝王征召天下贤士的诏书出现。建章宫,汉武帝所建行宫。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既写离别之情,又写惜别之意;既写友人远行的艰难,又写朋友远行后的孤寂,全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富有哲理意味和生活情趣。

首联“槛外江流知几霜”,写离愁别绪。江水流动,仿佛也懂得人的心情,它知道已到了几次霜天了。诗人以槛为界,把槛外江流与槛内景物联系起来,使景色与情思浑然交融,自然成趣。槛外江流,是实景,槛内景物,也是实景,而江水似乎也懂得了人的心绪,知道已过了多少次霜天了。这两句诗写景抒情,景随情转,情景融合,妙合无垠,令人回味无穷,余韵不绝。

颔联“琴中谁识啼乌曲”,写对友人的怀念。友人离去,琴中再也听不到《乌夜啼》的曲子了。诗人借琴中之鸟,抒发对友人的无限思念。琴曲,是古人弹琴时吟唱的曲词。古人弹琴常以曲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故琴有“感物动人心魄”的作用。这里指友人离开后,自己无法弹奏《乌夜啼》曲,因为琴中再也听不到《乌夜啼》的曲子了。这一联,表面上写友人离去,琴中不再有《乌夜啼》曲子可弹,实际上是借琴中之鸟,抒写自己对友人的深情。

颈联“酒后任称司马狂”,写对友人的劝勉。友人离去之后,我饮酒放纵,任凭自己狂放不羁吧!司马相如曾因才气横溢、恃才傲物被免官回家,后来他写了《子虚赋》、《上林赋》,成为后世文章的楷模。这里用意在于劝慰友人,希望友人能够振作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尾联“阁序尚留唐篆刻,剑光何预晋兴亡”,写对友人的安慰。滕王阁的碑文上还保存着唐代的篆书文字,而晋国的兴亡与剑光有什么关系呢?诗人认为,晋室东渡以后,中原大地一片萧条冷落,而江南地区却依然繁盛昌盛。滕王阁作为当时的胜地,当然也有兴盛的时候。所以,诗人说:尽管晋室衰亡,剑光黯淡,但滕王阁却依然存在,而且仍然繁华昌盛。这两句诗,一方面表明滕王阁的悠久历史和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对滕王阁繁荣昌盛充满信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有特色:

第一,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首联“槛外江流知几霜”,写离愁别绪。江水流动,仿佛也懂得人的心情,它知道已到了几次霜天了。诗人以槛为界,把槛外江流与槛内景物联系起来,使景色与情思浑然交融。第二联“琴中谁识啼乌曲”,通过琴曲的流传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第三联写诗人在酒后的狂态。第四联“阁序尚留唐篆刻”,从滕王阁的碑文中看出它的辉煌历史。这样,诗人通过对四个画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意以及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第二、采用象征手法。“槛外江流知几霜”一句,将“槛”和“江流”两个意象结合到一起,使两者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而加深了对“江流”这一景象的描绘。同时,也使“槛”这一意象更加鲜明突出,进一步加深了对离别之情的描写和表现。

第三、运用夸张手法。“琴中谁识啼乌曲”,这句诗中的“谁识”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琴曲的了解程度之浅,也表现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爱护之深。而这种关心和爱护又恰恰源于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种夸张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强烈而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