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鸣橹吴波里,作劳耳热歌声起。
初犹哇咬杂吁嚱,后方激讦如怨詈。
芳洲日夕西风来,含情宛转声更哀。
君不见杜老行吟曲江曲,楚臣羁思蘼芜绿。
世知忠义铸伟辞,不知正是阮籍唐衢哭。
吴时明月梧宫秋,月光曾照吴王愁。
国人悲怜子胥死,写出高台草荒麋鹿游。
词亡千古留遗调,南楫北帆昏复晓。
尽知往事祇苍烟,渺渺漫漫飞白鸟。
【注释】
①鸣橹:摇动船桨。②作劳耳热:劳累得耳朵发热。③初犹哇咬杂吁嚱:开始时声音混杂嘈杂。④激讦(jié):激烈、尖锐的指责。⑤芳洲:即芳草之洲,泛指美丽的水边。⑥杜老:指唐代诗人杜甫,行吟曲江:指他在长安一带徘徊吟咏。⑦楚臣:指屈原的后代。⑧羁思:思念。⑨唐衢:唐代诗人,因事被贬谪,有悲歌。⑩吴时:当时吴国。⑪月梧宫秋:指月亮照在吴王宫中。⑫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忠臣。⑬高台:高大的土台,古代帝王或贵族游乐之处。⑭草荒麋鹿游:指草木荒芜,野兽出没。⑮词亡:诗歌消亡。⑯苍烟:指模糊不清的景象。⑰渺渺漫漫:形容时间长久而遥远。⑱飞白鸟:飞翔的白鸟。⑲楫:船上的长桨。⑳南楫北帆:指南方的船桨和北方的帆船。
【译文】
吴儿们摇着船桨,吴波里响起歌声。
最初的声音是嘈杂的,后来却如怨声。
芳草洲日夕西风来,歌声更加哀婉。
你难道不知?杜甫当年在曲江吟咏,屈原的后代也在怀念故乡。
人们只知道忠诚与义气,铸就伟辞,却不知道这是阮籍和唐衢的悲伤。
当时的明月照耀着吴国的宫殿,月光下也照见了吴王的忧愁。
百姓同情子胥的死亡,他写下了高台草木荒芜,麋鹿出没的凄凉景象。
这首诗的遗韵流芳千古,南面的船桨和北方的帆船,从清晨到黄昏再到天明。
世人只知往昔的事已成历史烟云,但那渺茫遥远的时光里,飞起的是白色的鸟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吴歌的作品,全诗用比兴手法,借咏吴歌以抒发感慨。
首句“吴儿鸣橹吴波里”,点明了歌者所在的地点和环境,“吴”字既写出了歌者的地域,又暗示了歌者的性别身份。接着作者以“作劳耳热歌声起”写歌人摇橹劳作,唱起吴歌的情景。“初犹哇咬杂吁嚱”写吴歌刚起时杂乱无章的声音;“后方激讦如怨詈”则写歌声渐起,变得激烈、尖锐起来;“芳洲日夕西风来,含情宛转声更哀”写随着夕阳西下,秋风送来芳洲的芬芳,歌声变得更加哀婉动人。“君不见杜老行吟曲江曲”,由歌者引出了一个历史人物——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在长安时,经常在曲江吟咏,这里歌者以杜甫自比,说自己虽然也像杜甫一样在曲江吟咏,但却没有杜甫那样的才情和抱负,只能发出一些凄切的低吟而已,这既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感叹,也是对杜甫一生坎坷命运的一种叹息。“世知忠义铸伟辞,不知正是阮籍唐衢哭”,这里歌者又引出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阮籍和唐衢都是因忠义而死的,他们的死,都带着一种无奈和悲愤,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吴时明月梧宫秋,月光曾照吴王愁”,这里又把读者的视线拉回到吴国。吴王夫差曾在梧桐宫居住,这里的月光曾经照亮过他的忧伤和痛苦,如今却只能让后人凭吊了。“国人悲怜子胥死,写出高台草荒麋鹿游”,这里又引出了一个历史人物——越国的忠臣伍子胥。伍子胥为救越国而被吴王夫差所杀,死后其墓上长满野草,连麋鹿也在上面嬉戏。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伍子胥悲惨遭遇的同情,也反映了对吴国统治者残忍行为的谴责。
最后两句诗:“词亡千古留遗调,南楫北帆昏复晓。”这里又回到了歌者自己,她认为那些美好的词赋已经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永远消失了,但那些美好的词句却在后世留下了永恒的影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们,都在不停地吟诵这些美好的词句。“尽知往事祇苍烟,渺渺漫漫飞白鸟”。这里的“苍烟”和“白鸟”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往事”指的是那些美好的词赋和那些忠义之士的事迹,“苍烟”则象征着这些往事如同烟雾一般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渺渺漫漫飞白鸟”则描绘出一个辽阔无垠、时间漫长的景象,那些往事就像一只只白鸟在空中飘荡,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天际。
整首诗通过对吴歌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词赋和忠义之士的怀念之情。《吴歌》这首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