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仙游辇未还,特输忠赤举风幡。
掣开玉殿黄金锁,最忌当头触圣颜。
【注释】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六十三:追忆仙游辇未还,特输忠赤举风幡。掣开玉殿黄金锁,最忌当头触圣颜。
译注:追思仙游的车子还没有回来,特地献上一片忠心。展开玉殿金门上的锁,最怕触犯了圣主的颜面。
赏析:《偈颂一百零九首》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写自己对圣旨的敬畏,表现自己的忠心不二和谦逊有礼。
追忆仙游辇未还,特输忠赤举风幡。
掣开玉殿黄金锁,最忌当头触圣颜。
【注释】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六十三:追忆仙游辇未还,特输忠赤举风幡。掣开玉殿黄金锁,最忌当头触圣颜。
译注:追思仙游的车子还没有回来,特地献上一片忠心。展开玉殿金门上的锁,最怕触犯了圣主的颜面。
赏析:《偈颂一百零九首》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写自己对圣旨的敬畏,表现自己的忠心不二和谦逊有礼。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分析作答。“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意思是:文殊菩萨被七佛尊为师傅,被如来佛称为学生(或子)。这一句中,“七佛”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七位佛陀,分别是:燃灯古佛、光严古佛、宝相古佛、弥勒古佛、无量寿古佛、观世音菩萨、地藏古佛;“七佛”是佛教中的七位导师,他们分别是: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卢遮那佛
【注释】 净社庄长老:唐玄宗时,净社寺的住持慧明,以善讲经论、能言善辩而闻名。玄宗曾令其为道士设斋,他则称自己是僧人。玄宗命其为太子诵经,他竟说:“我本是和尚。”后被赐号“净社庄”。此诗即写他对玄宗的讽谏。赞:赞美。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两句:比喻净社庄长老对玄宗的讽谏,虽似有理,但并不真实。 “遥遥描邈将来,双眉移在眼下”两句:描绘出他的形象,既像仙人又像凡人;既像神仙又像凡人。 “谁其为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咄者老和尚,可煞慈悲相。 - "咄者"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 "老和尚"指的是年岁已高的僧人。 - "可煞"是夸张的说法,用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和尚的慈悲心肠。 - "慈悲相"意味着这位老和尚充满了慈爱与怜悯之心。 2. 清影落人间,香名透天上。 -
杭州普圆庵请赞 花插不萌枝,衣披无缝袄。 百万人前辊绣毬,八十翁翁忘却老。 挨开千圣门,乾坤只把一毛吞。 拶透长安道,净秽不禁苕帚扫。 当年曾蹈须弥卢,而今觉见众山小。 布丹青,打之绕,猫儿洗面自道好。 注释: 1. 花插不萌枝:花朵插在枝条上不会枯萎。 2. 衣披无缝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破洞。 3. 百万人前辊绣毬:形容场面盛大,万人瞩目。 4. 八十翁翁忘却老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拶破疑团,咄咄咄。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且喜吾家有此郎,赛过天下大禅佛。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去,去掉;拈,拈取。) 拶破疑团,咄咄咄。 (拶,夹持、逼迫;咄咄,形容声音急促的样子;疑团,指禅宗中的疑惑。)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天目山,位于今江苏境内;狮子窟,指佛教石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返掷
注释: 九岩常住请赞:九岩,指的是九座山。这是在赞美九座山常住不散的气势。九岩常住,即九岩常在的意思,形容九岩山势高峻,常年屹立不动。 单丝作线,独掌打拍。:比喻九岩山势高峻如一根根细线交织成网,山峰如同一个个独立的手掌掌握着节奏。 改样画猫儿,令一般体格:这里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九岩山的形状比作一只正在画画的猫,它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即“改样”),使原本普通的猫儿变得与众不同(即“一般体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对照诗歌,一一辨析正误。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冲开碧落”,指冲破云霄,直达高空。“攧碎断崖”,形容山势陡绝。这两句是写诗人的雄心壮志。 “个般摽致”,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其谁与偕”,指能与之同道者有几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我本无此相,硬画个模样。譬夫天台华顶峰,阴晴显晦几般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注释“硬画个模样”可推知,这两句是说诗人自认为没有这样的相貌(形象),却硬要描画出来。而天台山华顶峰的云彩变化万千,有阴有晴,变幻不定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佛光法师的真迹。首联点明“僧中英”,即在佛教界里,他是杰出的人物;“教中杰”则是指他在宗教领域里,也是杰出的人物。颔联两句写其书法风格,如天河翻腾,岩石裂开,花被风吹扫雨打,电影一样地散开,雷声尚未消失。颈联两句写其书法气势,如果遇到像五逆罪的人,那么他的书法将完全表现出来,可以彻底描绘出来,邈远得无法形容。尾联一句用典,写白云推出团团月,写出其书法之高超。
【注释】 灵照女赞: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是李白借咏天上之圆月来写人间之事。 抛世业:抛开世俗的名利和事业。蹈玄机:追随自然之道。 阿爷:父亲。 无藉赖:没有依靠。 女子更顽皮:指女儿娇纵任性。 贫而乐:贫穷但能快乐。 特故:特意。 沿街卖笊篱:把捕鱼用具沿街叫卖。笊篱,一种捕鱼工具,用竹条编成网状。 【赏析】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颂文,是一种诗歌形式。这里指佛经中赞颂佛陀或佛法的颂文。枢机:比喻事物的中心、关键。 归:归依、皈依。吾:我。掌握:控制、把握。设施:措施、办法。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僧人对修行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掌握佛法的精髓,从而在生活中发挥出佛法的作用,实现自己的目的。 诗的前两句“大化枢机,中流砥柱”,是对佛法的理解
【注释】 了了:形容清晰。蓦:突然。蜃:海市蜃楼,指海市。江:指长江。水急:指长江水流湍急。不许泊船:意谓不容许靠岸停歇。 【赏析】 此诗是《偈颂一百零九首》之一。偈即佛经中的偈语,颂即佛经中的赞颂。佛教徒称诵读经文时的韵文为偈颂。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长江上急流勇进、舟不可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奋发进取精神的赞美。 首二句“了了无言,蓦胸一拳”,写诗人面对长江激流勇进的景象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灯和人作比,写灯与人的相互关系。“东家点灯”喻人有光明磊落的品德,“西家暗坐”则指人有不为人知的隐私。“一样元宵”是说两者都有光明,“暗坐底默默提撕”指暗中有人挑拨离间,“点灯者明明照破”则指当事的人明察秋毫、揭穿阴谋。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丰富,含蓄而有味。 【答案】 译文: 东家点亮了灯,而西家的人家却暗自坐等。 同样都是元宵节,各自过着不同的生活。
【注释】: 江上山,山上寺。门对斗城开,东西分两序,总不得动著:山在江上,山上有寺庙。大门对着斗城,两边分别住着东序和西序的僧人,但无论如何也不得有所移动。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教的教义就像这两座山峰一样稳固地安坐于其位置上,世间万物都像这山峰一样常存不移。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以描绘江上的山与山上的寺来寓意佛学中的“空”与“无”。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
【注释】 今朝:今天。五月五:端午节。道一(句)句:说出一句话。道,说。采药:采集草药。堪:可、能够。竞渡:赛龙舟。梢郎:船夫。彼岸:此岸。不著:不住。只个:这。机先:事先。夺得锦标:夺得冠军。争起舞:跳舞庆祝胜利。 【赏析】 《偈颂一百零九首·其六十五》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今朝五月五,及时道一句”
【注释】 1. 巾子峰:在今安徽黄山市。 2. 龙翔江上潮落潮平:形容江水涨落,犹如龙在飞翔。 3. 师承底事:指从师学习的原因。 4. 的:定语后置的标志词,相当于“的”。 5. 风前不必兄呼弟:指风前不必大声呼唤。 6. 见后毋劳弟应兄:指见面后不用互相应答,以免造成误会。 【赏析】 这是一首禅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禅宗的思想。 首句“巾子峰头云开云合”,写黄山的奇丽风光